第A03版:社会

莲花街:藏在萧湖里的光阴故事

■融媒体记者 潘梦洁 李昱含

刘志钧 徐天魁

通 讯 员 徐爱民 张景国

孙银凤

在淮安,听过莲花街之名的人有很多,但知道莲花街具体位于何处的人好像不多。

关于莲花街的由来有着许多故事。皖南徽州流传着“鲍四元宝赌莲花”的故事,著名的徽州砖雕也由此而兴。淮安又有传说,扬州某盐商为其家人治病,河下闻思寺住持命其修筑莲花街。地方史书记载,莲花街应是清雍正时徽州盐商所建,为防行人失足落水,特在地面铺设的长条青石和长条黄麻石上凿有莲花,故称莲花街。

莲花街东起北门大街、西止运河东堤,蜿蜒数里、势若长虹,街南、街北均为萧湖,中间跨三桥以通舟船。最东边的桥叫通城桥,稍西一点的桥叫通惠桥,再往西一里的桥是通济桥(又名广济桥)。莲花街东、西两头均有专供行人休息用的亭子,东边的亭子叫慧照亭,西边的亭子叫永裕亭。后来,慧照亭毁于火灾,清咸丰年间河下人林德川捐款重建。“夏施凉茶,冬施姜汤,晚以路灯照人行,并备小灯(笼)数十盏,上书‘借去还来’”,每当“阴晦雨雪,行人行道旁者,予行人携之去”。慧照亭“悬灯于壁”是淮安至今有记载的最早的路灯装置。

慧照亭北边为石观音庵,西边为郡厉坛,郡厉坛往西半里有福建庵,过通济桥则到莲花街西段的永裕亭。亭南原为周宣灵王庙,被徽州人购建为“新安会馆”。1929年,陶行知先生在此建“新安小学”,培养劳苦大众的子女,以实践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此外,通济桥畔的萧湖中,还有一座庄严肃穆的墓地,墓主是人民教育家、新安小学第二任校长、“新安旅行团”顾问汪达之。遵照汪达之生前遗愿,新安小学师生和莲花街居民于1981年6月6日新安小学建校52周年纪念日之时,把他的骨灰安葬在新安小学旧址旁,并栽下象征从淮安出发的“新安旅行团”第一批14名团员的14棵青松。

明清两代,莲花街毗邻城郭兼得好水,街南北名园环筑,游赏几无虚日,如明代的恢台园,清代的曲江园、止园、晚甘园、荻庄、带柳园等。萧湖四季风景如画,“或当暑雨初霁,或逢寒雪乍晴,或春风柳绿之时,或秋水葭苍之候,茫茫洲渚,渺渺烟波”,令人心旷神怡。

如今的莲花街,汪达之墓、新安小学旧址等文保单位延续历史的脉络,复建的荻庄、带柳园,新建的毛主席题词碑亭、萧湖国际大酒店谱写新时代的交响曲。经过时间的雕琢、岁月的抚摸,莲花街氤氲出独属自己的韵味。

2024-12-09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62486.html 1 3 莲花街:藏在萧湖里的光阴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