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社会·广告

走进双刀刘巷 探寻保家卫国的历史记忆

■融媒体记者 潘梦洁 刘志钧

徐天魁

通 讯 员 陈 超 张景国

孙银凤

在淮安区,有一条狭长的小巷叫双刀刘巷,它南接西门大街,北至高公桥,东与府市口、淮阴市碑隔河相望,西边则是西长街。这条古巷曾被改名为双桃柳巷,现在恢复了原名。

小巷的名称从何而来呢?原来与一个保家卫国的故事有关。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多次进犯淮安,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因母亲去世,状元沈坤在家守孝。他看到家乡受到外族的侵略,便变卖家产,募集兵勇组成一支抗倭民兵,与敌作战。时人称之为“状元兵”。“状元兵”曾配合巡抚李遂在淮城、柳浦湾、姚家荡一带大败倭寇,歼敌无数。其中有一位不知名的英雄,姓刘,善使双刀,杀敌英勇,人称“双刀刘”。为纪念这位英雄,官府将他居住的地方改名为双刀刘巷。

也有传说称,在南宋的时候,楚州城里有个姓刘的壮汉,他精通武艺,胆识过人,善使两把大刀,人们就给他起了个响亮的外号“双刀刘”。当时,楚州是宋金边界,经常受到金兵侵扰。一天夜里,金兵摸黑从城北角楼东侧渡过护城河,攀墙而上进入城内,守城的官兵拼死抵抗,情况十分危急。“双刀刘”带领义兵埋伏在巷子南北两头,当金兵从北门大街快攻到府市口时,“双刀刘”英勇杀敌,大获全胜。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义兵埋伏杀敌的巷子叫作双刀刘巷。

巷子南北约百米,巷内庭院深深、古风犹存,仍保留有大量的古民居,不乏一些名人的旧居,其中就有北洋政府时期武昌县知事裴楠(清末福建船政大臣裴荫森的孙子)的旧居、清代作曲家周白民的书斋以及20世纪30年代文学社团“琢社”的创办人郝楚白的宅第。从巷头向北行约10米,便看到一扇坐西朝东的“八”字磨砖大门特别显眼,这就是“琢社”旧址大门。20世纪30年代初,“琢社”由淮安知名人士郝楚白独资创办,是个文学创作、研究团体,学员是经过挑选的有文学基础、培养前途的青年人。现在,郝楚白的后人仍居住在此,宅子古朴的砖瓦和稍显杂乱的屋顶棚承载着乡愁、见证了岁月。

2024-12-02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61919.html 1 3 走进双刀刘巷 探寻保家卫国的历史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