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伟东 汤 翔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近年来,市科技局深入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持续推进党建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为打造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以“联”为媒,联建共建聚合力
先后与淮安农商行、江苏康乃馨纺织集团、中信银行淮安分行、南京银行淮安分行、江苏汉邦科技等签订党建结对共建暨战略合作协议,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创共建、协调发展的党建联建新格局。聚焦创新主体急难愁盼解决、重特大项目服务、重点指标攻坚、科技招商引智、科技金融扶持等,联合企业、高校、银行、科研院所、平台载体等进行攻关。
成立“五大攻坚行动”小组,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服务重特大项目专项行动、“创心淮”党建助企建服务品牌打造。结合机关党建“三助”行动,深入县区和企业开展科技助企服务、党建助企建及产业链党建“登门三问”调研等活动。创新实施科技助企“1+3”工作机制,将千余家科技型企业纳入服务网格。探索实施高企培育“挂钩服务、申报预评审”等5项机制,全市有效期内高企数达768家。引进高端装备铸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魁元实验室等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高标准创成国家创新型城市,获批国家火炬特色基地、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各1个。推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对接省统筹中心,打造县、区联动的多层次技术市场体系,培养科技专员300余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组织产学研活动30余场,达成合作意向153项。
强“融”赋能,深度融合勇作为
组建“科技助企·向新而行”科技企业家交流群,以此为阵地解决企业问题、满足企业需求,为全市打造“四最”营商环境作贡献。创新开展科技惠企“四进四送”活动,实施科技服务重特大项目专项行动,组建10余支服务队,定期上门服务、跟踪服务成效。打造智慧云服务平台,开展“一站式”服务,汇聚大型科研仪器超800台套,年服务科研人员2000人次。持续强化“党员就是服务员”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做科技系统的“店小二”。
聚焦全市“7+3”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化完善市级科技攻关机制,设立科技重大专项,统筹“揭榜挂帅”“赛马”新兴项目组织形式。2023年,帮助企业获批省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前瞻性项目等,实现近3年零的突破。党员联络员融通联动,把“服务企业促发展”作为“党建链”赋能产业链的重要切入点、着力点,积极推进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聚“链”成势,精准链接促发展
“链”动产业,推动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全面合作,布局建设淮安市产研院,服务柴米河、正大清江、三联新材料建设联合创新中心,上海交大淮安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淮安分中心、中关村硬创空间淮安创新港等一批合作创新平台加速落地。完善科创载体绩效评价机制,成立淮安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链式孵化生态体系。
“链”抓创新,推进“创新之核”建设,落实大学科技园“1+N+X”运营模式,引导科技项目落地。推动经开区“科技创新活力区”建设,指导淮安高新区获批全国“企业创新积分制”实施单位,服务农高区企业获批省创新支撑计划乡村产业振兴项目5个。推动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实施规上高企研发机构“清零”行动,累计建成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培育点9个,省级院士工作站3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47家、其中省级110家。
“链”合资金,积极做好“财政+”科技金融文章,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创新创业投融资力度,推动金融机构面向科技企业贷款融资提质降费、增量扩面。近3年,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提供企业科技创新奖补资金超亿元,帮助企业获得融资2亿元、享受“苏科贷”“淮科贷”等科技贷款超50亿元,惠及企业近千家。出台并完善企业研发投入财政奖补制度,率先实行研发准备金制度,探索重点企业研发项目线上备案机制,全市累计超100家规上企业参与试点,投入研发准备金超40亿元。创新启动研发管理规范化建设,认定一批研发贯标示范企业,2023年全市企业研发投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近3年年均增长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