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近日,市社科联邀请专家学者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开解读分析,现将文章刊发如下,敬请关注。
以钉钉子精神 抓好改革落实
淮阴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韩同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抓好全会精神的落实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十分重要。全会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要求全党必须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当前,淮安正以攀高比强、跨越赶超的劲头,积极对标成为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生力军这一目标,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把准发展方向,增强发展韧劲,遵循发展规律,让全会精神落地见效。
首先,顺应发展潮流,把准方向抓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扬钉钉子精神,就是要像钉钉子一样,锚定改革方向,选好突破口,找准发力点。一要坚持正确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二要坚持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三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其次,增强发展韧劲,持之以恒抓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扬钉钉子精神,就是要像钉钉子一样,沿着既定目标,持之以恒,体现勇猛的闯劲、顽强的韧劲、持久的拼劲。一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把握问题,举措就会精准,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二要锲而不舍。面对问题杂、矛盾大、困难多的改革形势,我们要不退缩、不躲避、不泄气,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三要善作善成。要渡过“深水区”、啃下“硬骨头”,必须久久为功,敢于较真,善于碰硬,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拼劲。
最后,遵循发展规律,同向同行抓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扬钉钉子精神,就是要像钉钉子一样,坚持协调联动,协同攻关,同向发力。一要整体推进,全面发力。要从全局出发谋划落实,把握好整体安排与部分实施、全链条与各环节、长期规划与阶段任务等关系,不断提升改革落实的整体效果。二要聚焦关键,重点突破。改革中要抓主要、抓关键,把主要精力、资源等投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三要协同发力,形成合力。改革中要前后衔接、左右联动、上下配套,系统协同,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把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凝心聚力,同心同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把周恩来总理的家乡建设好,以过硬的改革成果更好展示“象征意义”。
先行先试 按下服务地方发展“加速键”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薛 宇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一所扎根淮安大地、全心服务淮安发展的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紧扣全市“153”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求新求真、先行先试、落地落实,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积极提升专业人才培养适配度,为淮安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勇担重任,服务核心产业转型升级。“世界美食之都”是淮安一张闪亮的名片,食品产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明确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就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作出重要部署。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因食品而生、因食品而盛,智能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稳居全国高职教育第一梯队,更要牢牢把握产业快速转型优势,下好“先手棋”,主动对接由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应用新技术、创造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培养新人才,积极推动食品智慧工厂全面普及应用。借力中国食品产教融合共同体和江苏(淮安)绿色食品产教融合联合体,充分发挥智慧服务平台和数字驾驶舱信息交互功能,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人才及技术交流通道,为绿色食品产业产教融合注入新动力。
因势利导,助力新兴产业攻坚克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围绕全市“创新之核”建设,学校将大胆改革、主动作为,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建设天然活性物质研究与开发等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天士力帝益等地方医药企业开展生物制药等技术攻关。优化“技术需求—成果汇聚—技术交易—支撑服务”转化体系,成立成果转移服务中心,与省市科技系统实现实时对接,校企合作搭建发明专利转让平台,扶持淮安中小微企业成长。与淮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同建设好“食品研发检测中心”,立足“洪泽湖产业学院”,与县区共同打造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积极响应“创新研发在科教产业园、成果转化在县区园区”联动格局构建要求,探索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靶向发力,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淮留淮。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积极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着力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机制,探索实行领军人才柔性引进、量化年薪等“高精尖缺”人才引进专项政策。借助人才“朋友圈”,召开青年博士论坛,公开招聘省级科研平台负责人,开展以才荐才、以才引才系列活动。围绕淮安产业布局,全面重构“一核两翼三支撑”专业集群,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加强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建设富有“行业典范、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一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大学,为擦亮“学在淮安”教育品牌作出应有贡献。落实好淮安市人才留淮激励政策,完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流动的工作机制,推动更多毕业生留淮建淮。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市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 郝道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它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成为党的历史上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纲领性文献。
深刻领会“鲜明标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党的历次三中全会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改革开放,作为这一征程中鲜明的标识,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它以磅礴之力重塑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崭新面貌。环顾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如我们这般,拥有如此宏大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且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推动这般大范围、大规模、大力度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三中全会让全国人民充满期待,令全世界高度瞩目,使一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大国,仅用40余年的时间,就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坚定用好“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强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于地方而言,需及时把握政策动向,超前研究、系统谋划、精准落实,如此方能更好地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比如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这表明区域协调发展乃大势所趋,我们应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透露出把促消费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信号,我们应积极转变重生产、轻消费的传统观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关键就在于选准投资方向、找对投资项目;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要求我们由“政策洼地”向“服务高地”转变。
自觉传承“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我们必须自觉传承并发扬光大。传承意味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产业布局和结构加速调整、生态环境制约越来越紧、外部形势日趋复杂多变等新的机遇和挑战。谱写改革开放时代新篇,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首先,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体悟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自觉用以指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其次,要继承和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自觉将改革进行到底。
加大改革力度 提升创新浓度 为全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建强科技支撑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胡长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在新征程上,全市科技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抓住省委全会提出的“助力提高苏中苏北地区创新浓度”机遇,切实践行市委全会提出的“成为生力军必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浓度,增强引领驱动力”的任务部署,在聚力建强全市“五大支撑”上实干争先走前列,在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上实干争先走前列,在全市“成为‘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生力军”上实干争先走前列。
一是突出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创新体系。全面推广科技招商评价体系经验,完善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推动创新积分制、数字平台赋能创新主体全生命周期培育机制、“飞地孵化+本地转化”推进协同创新、科技金融赋能创新提速等试点落地,加快落实“苏北创新引擎计划”省级试点任务。
二是突出科技企业培育,进一步壮大创新矩阵。深化研发管理规范化建设,全年重点企业研发支出超1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实施“一企一策”精细服务,认定市创新型领军企业30家、有效期高企超900家。支持重点企业参与联合攻关项目,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200项,实施“揭榜挂帅”项目10项,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220亿元、同比增长22%以上。完善科技项目研判机制,新招引高科技项目400项、新竣工高科技工业项目超80个。
三是突出科创平台牵引,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创新之核”建设,加快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碳纤维复合材料及装备创新淮安研究院建设运行。推进南理工淮安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淮安研究院二期等建设,服务东华大学孙以泽院士团队、南理工陈光院士团队等,支持捷泰新能源、中天钢铁等龙头企业创建重点实验室。强化孵化平台建设,重点打造10家科创载体标杆。
四是突出科创生态营造,进一步提升创新活力。探索组建科创投资基金,完善项目研判机制,助力企业获得融资2亿元、科技贷款超50亿元。出台领军人才专项实施细则,建设产业人才图谱、省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力争获批省“双创计划”团队项目1个、创新人才8名,吸引落地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30个以上。
推动县中振兴取得全面更好的改革发展成绩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 陈俊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决定,从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高度,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新任务,为推动教育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提供了关键着力点和根本方法论。全市教育系统要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坚决破除阻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以县中振兴为引领,更大力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坚持党建引领,牢牢把握新时代教育的使命任务。加强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大力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充分发挥基层学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进建设“班子政治强、教师情怀强、教学改革强、学生自信强、教研支撑强”的“五强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推行“三进三提三知”工作法,积极引导校级领导班子切实做到80%以上时间在校园、在课堂、在教师和学生身边,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校长、教干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良性互动,建强教育工作“统一战线”,构建坚强有力、密切协同的育人机制。
扎实推进教师教学教研改革,着力破解教育高质量发展瓶颈。放眼现代化、放眼群众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强化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加强高层次人才引培,设立市县两级编制“周转池”,保障学校教学需求。突出优教优酬、优绩优酬,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旗帜鲜明地将评奖评优向教学一线和实绩突出的教师倾斜。扎实推动县中振兴2.0版“十项行动”,深化集团化办学,着力推动义务教育扩优提质,积极探索初、高中贯通培养,逐步强化学科特长生和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加强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三新”研究,深化“融学课堂”教学改革。选聘一批科技副校长,加强对孩子的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开展职普融通试点,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构建“一核双特多辅”精品课程体系,打造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的淮安范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和“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谆谆叮嘱,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联盟一体化,遴选一批“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项目基地学校。开展青年教师思政精品课大赛,研发具有周恩来总理家乡特色、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的精品课程和实境课堂,提供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的“淮安样本”。
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
市委研究室副主任 祁 安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此后在多个重要场合进行深入论述、作出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对发展生产力的新的重大要求,准确把握这一基本特征,对我们正确认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离不开高技术。在生产力各要素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生产力的质态具有决定性影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基础研究重大突破及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第二,新质生产力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支撑,应具有高效能。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为基本内涵,优化要素投入配置,提升要素组合效能,带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第三,新质生产力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表征,必然是高质量。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产业转型升级是生产力变革的表现形式。人类每一次重大科技革新都会深刻改变产业形态和生产组织方式,带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迭代升级,新质生产力同样带来产业结构、企业形态、产品质量发生重大变革。
对照这三个基本特征,可以感受到淮安近年来攻坚引建的众多百亿级工业项目中,新质生产力的浓度很高。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头部领军企业,引领了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重大产业和技术变革;钢帘线、玻纤丝、锦纶丝“三根丝”产业项目,通过技术要素密集度的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知识、管理的作用大幅提高,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倍增作用凸显,传统产业向“新”而行、以“质”取胜;“7+3”先进制造业集群和“35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代表了淮安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立足于淮安特有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内培外借的科研条件,初步具备了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
结合淮安的发展实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认识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两点需要注意把握: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座,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生产力,通过技术革新可以助力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要一哄而上、泡沫化,而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不尽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有差异。各地区要找准自身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尊重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本地区发展潜能和比较优势,打好“特色牌”、下好“先手棋”,稳扎稳打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