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吴海涛
通 讯 员 刘国昌 王仁秀
本报讯 明确10项“无废运河”建设指标体系,2023年企业废物产生量减少2100余吨……近年来,我市“无废城市”建设稳步向前、成效明显,在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形成多个创新模式。
传承运河文化,打造“无废运河”示范模式。我市依托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及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积极开展“无废运河”建设,聚焦河面治理、河岸治理、文化宣传和部门联动四个维度,明确10项建设指标体系、7个重点工程项目。建立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住建、城管等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加大船舶污染防治巡查力度,严格执行“未按规定送交船舶污染物的船舶严禁装卸作业”规定,确保船舶水污染物“应收尽收、应转尽转、应处尽处”。使用引航桥船舶垃圾智能接收装置,提高过闸船舶垃圾投放效率,各类船舶污染物转运、处置率均保持在95%以上,实现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全过程顺畅衔接。
落实“就近处置”,打造“无废园区”集约模式。淮安工业园区于2023年初启动“无废园区”建设,全面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工业固废产生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工业体系。打造盐化新材料产业链循环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围绕“打造千亿级产业、争创国家级园区”总体目标,依托产业基础,发挥淮安岩盐资源优势,(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