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 盼 惠 敏
今年以来,淮阴区司法局凝聚教育、矫治、帮扶等多方资源,推进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平台化、数字化、专业化建设,探索建立“一三五”工作模式,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监管帮教工作质效不断提升。截至目前,累计接收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138人,期满解除112人,实现“零失学”“零犯罪”,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一个阵地
打造精准社矫“淮阴样本”
以淮阴区“阳光在线”未成年成长中心为平台阵地,内设接待室、访谈室、沙盘室、宣泄室、音乐放松室、图书室、损害修复室7个功能室,配备心理测试量表软件、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系统、音乐放松设备、沙盘器具、宣泄人、电子书借阅机、VR实景体验、党建实境课堂、团辅器具等,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矫心正行提供物理支持。
三支队伍
激活教育矫治全新动能
配齐矫正队伍。根据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不同特点,量身定制矫正小组,吸收“五老”志愿者等共同参与、因人施教,制定个性化教育帮扶方案。
建立心理咨询师队伍。聚焦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特性需求,建立心理咨询师队伍,综合运用心理评估、心理辅导、个案跟踪等措施,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提供身、心、社、灵四个层面教育矫正支持,帮助其修复人格、重塑自我。
引入律师队伍。组建“守护花开·巾帼助矫”律师公益团队,全面参与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社区矫正对象走访帮扶、普法教育和法治体检等工作,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提供法律帮扶。
五项机制
融汇资源提升矫治实效
创新监管机制。升级“声纹比对+AI智能外呼”系统,增加“社区矫正对象人脸视频核验+定位核查”功能,及时消除监管风险。依托智慧矫正平台,加强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轨迹巡查,共筑“人防+技防”安全墙。
健全教育机制。建立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跟班学习制度,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力量,开展监护人谈话、个别访谈、心理矫治、法治教育等帮教活动,引导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端正矫正态度,帮其顺利回首自己、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建立回访机制。在淮阴区“阳光在线”未成年成长中心设置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总阀”,在基层司法所设置监管“前哨”,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实行双轨制管理,及时跟进处置各类问题。建立家庭支持体系,定期开展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亲属主题法治讲座、心理健康讲座、亲职教育,增强其亲属的法治意识,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落实帮扶机制。加强与淮阴区教体局、人社局以及相关社会机构的沟通协作,帮助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解决异地就学、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已成功帮助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复学3人次、推荐参加就业技能培训30余人次、推荐就业10余人次。
严格保密机制。坚持区别对待、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和特殊保护原则,制作“粉色报到证明”,从视觉上缓解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压力,减少情绪对抗。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采取个别教育、单独谈话等矫正措施,入矫宣告、解除宣告、奖惩训诫等环节均不公开进行。矫正期满后对其矫正卷宗进行审核检查,并将档案秘密封存、单独编号、单独管理,保护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