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李 蓉
通 讯 员 卜一清
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近期联合发布第一批江苏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我市淮安区博里刺绣、盱眙县盱眙龙虾烹制技艺上榜。长期以来,我市坚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深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多措并举推动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保护先行传承筑基
让非遗“兴”起来
创新机制举措,夯实传承基础。制定出台《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建立科学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确立分级保护模式,对省级以上代表性项目实施重点保护。针对处于不同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抢救性保护、记忆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区域性整体保护等分类保护方式。
加强基地建设,筑牢传承载体。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先后举办“智创淮安”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非遗创意作品大赛等,推动本地文创企业与传承人深度合作,设计开发云锦、蛋雕、博里农民画等一批非遗文创产品,成为市民首选、游客乐购的爆款,进而推动非遗旅游消费。建成运营淮印时光文创园等一批文创产业集聚区,吸引了扎染等非遗项目进驻,为非遗文创开发搭建平台。
2018年至2023年,淮安连续举办6届大运河城市非遗展,助力提升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发展质效,打造淮安文旅融合新品牌。据统计,6届展会累计有近800项运河沿线非遗代表性项目齐聚淮安,吸引线上线下累计超3亿人次关注,近百万人次现场观展采购,带动参展项目和周边商户实现近亿元收益,非遗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开展有益探索
让非遗“活”起来
每逢节假日,我市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非遗+旅游”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为我市增添浓厚的文化气息,吸引了更多游客纷至沓来。
盱眙县依托省级非遗项目盱眙龙虾烹制技艺,举办龙虾节,
(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