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宏为 黄兆敏
抗战名将彭雪枫说:“我们的一切都是党的,人民的,连自己的生命也是属于党的,属于人民的。”这肺腑之言彰显了他对党忠诚的崇高精神境界,也是他一生身体力行的准则。彭雪枫自1925年投身革命,“对党忠贞,为民赴汤”“功垂祖国,泽被长淮”,立下了赫赫战功,毛泽东赞扬他“是共产党人好榜样”。他坚持党性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一直为人民称道和学习。在纪念彭雪枫殉国80周年之际,我们缅怀他的不朽功勋,学习他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范,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笔者就彭雪枫师长率新四军四师将士在转战洪泽湖畔三年多时间里书写的无数感人故事中,举其荦荦大者略述。
仁和整训
贵在自省
皖南事变后,1941年2月,为打退国民党顽固派7倍于我军兵力的进攻,彭雪枫率部在豫皖苏边区进行了三个月之久的艰苦卓绝的反顽斗争,在日伪顽的夹击下连续战斗,部队损失严重,以致部队中产生情绪低落、纪律松弛和不团结的现象,急需休整。同年5月,奉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彭雪枫率部转移到洪泽湖地区驻防。6月初,部队在师部驻地淮宝县仁和集(今洪泽区岔河镇)进行整训。华中局代表、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帮助和指导四师的工作。在邓子恢的领导下,彭雪枫一面深入干部战士中了解情况,诚恳征求大家的意见,一面自察自省津浦路西反顽斗争的经验和教训。7月19日,新四军四师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及团以上干部会议在仁和集左家楼召开,彭雪枫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全面总结津浦路西反顽斗争受挫的经验和教训。他不计个人得失,有功不居,有过不诿,敢于负责,带头作了自我批评。他的报告使与会同志深受教育,亦纷纷检讨自己。邓子恢在总结发言中赞同彭雪枫的报告,并对四师寄予厚望。这次会议统一了认识、稳定了情绪、增进了团结,推动了四师整军建军工作。
1945年初,军首长陈毅、张云逸在追忆彭雪枫时对他“勇于揭露自己,批判自己”的革命精神钦佩不已,号召全军指挥员向他学习。
岔河铁骑
严明纪律
新四军四师骑兵团是彭雪枫的一件“宝”。1941年夏,仁和集整训结束后,彭雪枫痛下决心,提出要利用洪泽湖地区的有利自然条件,组建一支精干的骑兵队伍,这个意见得到了邓子恢的赞同。经研究决定,1941年8月1日在淮宝县岔河镇(今洪泽区岔河镇)召开四师骑兵团成立大会。会上,彭雪枫激动地宣告:“从现在起,要建设我们铁的骑兵团,因为我们是党和人民的骑兵。”会后,彭雪枫雷厉风行,一手抓部队基本建设,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一手抓军事训练,参加战斗,打开局面。通过“两手抓”,新四军史上第一支骑兵部队不断发展壮大,在淮北反扫荡、反摩擦斗争中越战越勇,令敌人闻风丧胆。
骑兵团在初创时期,曾出现一些违反群众纪律的现象。由于团部领导疏于管理,加之大多数战士是从各部队调来的通讯员、警卫员,他们对自己的马都特别喜爱,个别战士甚至拿老百姓的鸡蛋、绿豆和麦麸喂马,行军还发生踩坏群众庄稼等情况,造成不良影响。有人认为,“骑兵特殊,这种事难免”。彭雪枫得知这个情况后高度重视,果断决定把骑兵团调集到界头集(今泗洪县)进行整训。他把整顿纪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始终紧紧抓在手上。一是狠抓教育。他集合全体指战员训话,严肃指出:“上述破坏群众纪律的现象,是党纪、军纪所不容的。”他从“为什么当兵,为谁当兵”的道理说起,批评了骑兵“特殊论”,要求大家“在敌人面前要像猛虎,在百姓面前要像绵羊”。二是制度保证。彭雪枫推广一大队整改的做法,重申遵守群众纪律的规定,并“约法三章”。三是常抓不懈,时时敲响“爱护群众一草一木”的警钟。自此以后,骑兵团纪律严明,战士们与老百姓亲如一家。
淮北危急
敢于担当
1942年11月15日,日伪军7000余兵力,在坦克、汽艇、飞机的配合下,兵分5路,企图在洪泽湖畔一举歼灭四师主力和淮北地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摧毁淮北抗日根据地。面对来势汹汹的敌情,彭雪枫不畏强敌,敢于担当,毫不动摇地率领淮北军民奋起迎敌,担负起保卫四师主力和淮北抗日民主政权的重大使命。他镇定、沉着地分析敌情,针对敌人“分进合击”的战术,作出了反扫荡的作战部署,灵活机动地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应对敌人的疯狂扫荡。彭雪枫首先率四师主力跳出敌人的合围圈,以一部配合地方武装与敌纠缠,骚扰敌人,接着四师主力和地方武装转移到敌人来路的侧翼和后方,开展破袭战打击敌人,最后以打响朱家岗、马公店、金锁镇等据点的战斗为最终目标,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日伪军对彭雪枫这一作战法十分头痛,只觉得处处有新四军,东扑西剪,又处处扑空。正当敌人晕头转向、疲于奔命时,四师主力寻其弱点开展伏击战、破击战,给敌人以致命打击。
彭雪枫率淮北军民反扫荡斗争历时33天,作战37次,歼灭日伪军700余人。1943年3月13日,彭雪枫对33天反扫荡斗争作了全面总结,指出这次战役“粉碎了敌人歼灭主力的计划,击退了敌人在中心区安设据点的企图,并严重打击了敌伪的有生力量”。这次斗争胜利的宝贵经验载入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史册。
泗南抢险
为民造福
早在1939年底,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四师前身)在驻地安徽涡阳新兴集开挖了一条排水沟,消除了人民的水患,当地人民将此沟命名为“雪枫沟”。时隔4年,彭雪枫率淮北军民在泗南县大柳巷(今泗洪县双沟镇)抢险修堤,保护了数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地政府和人民将围堤命名为“雪枫堤”。从“雪枫沟”到“雪枫堤”,蕴含了彭雪枫对人民的深厚情谊,见证了他为民造福的初心。
1943年秋,泗南县大柳巷连遭20多天大雨,淮河水位陡涨,四面临河的大柳巷围堤在洪水的冲击下岌岌可危,围堤内3万多亩良田、2万多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8月28日,又下了场大暴雨,淮河水位继续上涨,水势更加凶猛,围堤险情环生,情况十分危急。正在大柳巷参加四师第三届医务工作大会的彭雪枫,听了当地干部的汇报后立即暂停会议,率领与会人员和警卫营全体指战员,冒着倾盆大雨,赶到围堤最危险的地段。当发现一个围堤冲开一道几丈宽的缺口时,他心急如焚,自己率先跳入水中,和随后跳下水的同志们一起手挽手排成人墙,用身体堵住缺口。此时,支援的战士也赶来了,他们有的打桩、有的运土石,合力堵缺口。附近的老百姓闻讯抬来门板、柴草等一起助战。彭雪枫和抢险人员从上午干到夜晚,持续了10个小时才上岸。
为加固大柳巷围堤,淮北区党政军领导研究决定调拨500石粮食,调集民工、机关干部和四师指战员5000余人,经过26个昼夜的奋战,完成了40华里围堤的加固工程。此后,大柳巷地区的人民告别了数年来的水灾之苦。彭雪枫牺牲后,淮北行署将此围堤命名为“雪枫堤”。如今,大柳巷地区已建成“淮北江南”,“雪枫堤”被列入江苏省第二批红色地名,成为一张亮丽名片。
部队巡视
拒搞“特殊”
彭雪枫视百姓如父母、爱战士同手足,心里总是装着人民、想着战士。每次下部队巡视工作时,他总是要求基层不要搞特殊接待,与战士们同吃一锅饭。1941年10月下旬,骑兵团第三大队接到通知,彭雪枫在淮宝地区视察抗大四分校工作后,要经过他们的驻地界头集返回师部,几个干部开始犯愁如何接待,因深知彭雪枫有规定,且历来与战士同吃,于是决定做鸡蛋、白菜、豆腐和辣椒四样菜,再煮豆杂面面条。第二天,彭雪枫来到三大队用餐时,看到了豆杂面面条和四样菜,连声称赞“好饭好饭”。大队长特别高兴,原本还担心“有些不恭敬”,现在却得了“满分”,深深被彭雪枫以身作则、与战士们打成一片的精神所感动。
1943年春,彭雪枫到11旅32团一个营巡查战备情况。正值中午,彭雪枫就在营里用餐。营首长们特别高兴,立即叫炊事员多做了红烧鱼、炒肉两个菜。用餐时,菜刚端上来,彭雪枫立马严肃起来,叫来营长、教导员,首先就问:“今天你们营里的战士都吃这个菜吗?”营长如实报告“不是,是因为首长来,增加两个菜”。听后,彭雪枫用命令的口气对营长说:“端回去,分给战士们吃!”随行的一位同志劝他网开一面、下不为例,但他严词拒绝,接着又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同志们,部队生活很困难,群众生活更艰苦,如果我们特殊了,就会脱离群众。”说完后,他来到炊事班,打来饭菜,与战士们同吃。彭雪枫绝不搞特殊,充分展现了他一生清廉、严以律己的高贵品质和人格力量,这在当时艰苦的战争环境中难能可贵。
(柳宏为为中共淮安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原主任;黄兆敏为淮安市党史陈列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