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法师’吗?有没有法袍、戴不戴假发?”10年前的2014年3月,王名海初到西藏察隅县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当地百姓的这一句问话,让他倍感惊讶。
10年后的盛夏,面对“淮安援藏口述史·雪域青春”报道组的采访,王名海说,正是带着起初的惊讶,走过的那段援藏岁月,使他深深体会到了作为淮安援藏律师“第一人”,奔赴察隅县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数次过天险,办理棘手案
2013年12月,司法部向江苏省等7个省市发出招募令,招募35名律师进入西藏“无律师县”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一直想去边远地区做点事,机会难得,必须抓住。”王名海没来得及和家人商量,便决定报名。
2014年3月,王名海被派往林芝地区(今林芝市)察隅县。该县地处西藏东南部,是西藏54个“无律师县”之一。进出察隅,“通麦天险”是必经之路,当地人称之为“通麦坟场”。这里一边是崇山峻岭,一边是万丈悬崖,泥石流、塌方时有发生。悬崖之下,落崖报废的车辆让人触目惊心。
“两车交会的时候,车轱辘就压在悬崖边上,看得我心惊胆战,手心全是虚汗。”路险难行,14公里长的路,汽车开了3个多小时。
正所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援藏1年,王名海五过通麦,四度与死神擦肩,都是为了办案。
有一次,腊月天,为了办案,过通麦,山体塌方,车轱辘被土埋了半截。
(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