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接A1版

(上接A1版)

“小李书记”是我市众多“红色主播”中的一员。从去年6月开始,为了让直播流量有效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红色力量,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与市委组织部等7部门,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思路,联合组织3期乡村振兴“红色主播”专题培训班,共有600余名来自全市村组一线的学员参训,涌现了一大批直播带货的“明星”党组织书记,他们纷纷开设“书记直播间”,把手机作为“新农具”,把直播作为“新农活”,以直播带货赋能农业产业。

电商直播赋能乡村振兴,线上农产品成了“抢手货”。最近,淮阴区南陈集镇寿塘村党总支书记陈莹莹的抖音账号“村里来的女书记”视频播放量已破600万,单条视频破百万。“我通过直播平台宣传家乡,将本地农副产品通过平台推销出去,还积极宣传当地的风土人情,让更多人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陈莹莹说。

“书记直播带好头,村庄致富有盼头。我们培训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更多农户系统性了解直播行业,面对面学习直播经验,打通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农产品‘触网’出村,让‘钱袋子’鼓起来。”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副校长禹立馨告诉记者,与找网红主播带货不同,村党组织书记诚信朴实、接地气的形象自带吸粉效应。书记直播不仅推介了产品,还宣传了当地人文景观,激发了集体经济发展潜力,助力乡村振兴。

此外,该校与上海5808直播基地合作,打造建筑面积近3200平方米的直播带货示范演播厅、乡村振兴“红色主播”培育基地、新农人培育中心,面向全国直播销售葡萄干、牛肉、大枣等产品,实现网络零售量8万余件,网络零售额6000余万元。该校还建立“红色主播”人才库,实行“一人一档”跟踪培养。

产教融合

扎根“三农”育人才

“现在你们看到的这个青椒品种为苏椒。苏椒的特性为皮薄、个大、质脆。我们基地的种植优势是全程机械一体化种植。”日前,在位于淮阴区古清口街道辣树村的辣椒种植基地内,基地的工作人员正在为来自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中高职衔接班的学生们介绍辣椒种植的经验。该基地先进的种植方式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让学生们连连赞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农民逐渐老去,“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出高效地”的问题日益突显。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中高职衔接班是我市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民相关文件精神的一项创新举措。该班于2020年开设,旨在培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服务和管理等工作的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推动我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我们家现在辣椒种植面积1000多亩,以前施肥打药用的是植保机,植保机的轮子对秧苗有损害。学校的课程让我了解到可以用农用飞机施肥打药,省时又省力,现在一天可以施肥200多亩。”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于芹说。

“我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指示精神,因需设课、因材施教,把现代农业新技术和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送进乡村产业的一线车间。”禹立馨表示,围绕区域重点发展的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和休闲农业“4+1”现代农业产业,学校开设了园艺技术、畜牧兽医、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等特色专业,力争每个专业至少融入6门实用技术。建成畜牧兽医等省现代化专业群3个、园林技术等省现代化实训基地3个,打造休闲农业等产业学院3个。开办了卫岗乳业等15个冠名班,开设20个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主动对接捷泰、天合光能、鹏鼎控股、百斯特鲜食、紫山食用菌等重点企业。

聚焦“农”字号,着眼学科育人、实践育人。近年来,该校坚持走“德育为先、跨界融合、协同育人、服务社会”之路,摒弃闭门教学科研的传统路径,结合乡村种植、养殖、农机、文旅等产业的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建设内容,切实强化农业学科布局,将现代农业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有机融入专业建设,构建独具特色的专业群,以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努力拆掉学校和市场之间的“围墙”。

育训并举

情系“三农”强基础

“引进新品种后,产量比之前高很多,亩产高达700公斤。”说起粮食产量及品种等相关情况,涟水县高素质农民协会会长、涟水县常盈桥稻麦合作社负责人乔林中告诉记者,得益于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植物工程系陈绕生的指导,他从“门外汉”蜕变成“土专家”。据介绍,陈绕生教授团队还帮助乔林中申报市重点研发计划——《优质稻米南粳66示范种植与推广应用》和省富民强村科技帮促项目——《优质新品种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推动新品种南粳66的示范与推广。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职业教育必须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通过改革与创新,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持续赋能。近年来,该校围绕淮安“7+3”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集群定位,创新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专业化、多元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平台,着力培育一支熟悉现代农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擅长技能服务的乡村人才队伍,探索了一条职业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加强农民培训田间学校、8大技术中心建设,开发现代农民培训知识技能图谱,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7000余人次,让更多“新农人”成为“兴农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推动教学动物医院实体化运作,力争在3年内将其打造成集教学科研、实习实训、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相对独立、功能齐全、实力雄厚的教学动物医院。依托学校动植物标本馆、宠物驯养基地等,打造具有“农事体验+军事训练+劳动实践”三合一功能的青少年研学基地。

为建强师资队伍,该校构建“七维”教师选育与评价机制,即上好一堂德育课、会做一套完整精品教学课件、掌握一门实用技能、指导一个学生社团、指导一次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主持或参与申报一个课题、挂钩一个企业或主持一个项目,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素质全面提升。近两年共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发明公开49项、实用新型专利68项、专利成果转化13项,创历史新高。

“学校将扎根江淮大地,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紧紧围绕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师资支撑,践行育训并举,培养更多服务乡村振兴的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真正展现百年淮农的责任担当。”禹立馨说。

2024-06-28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50738.html 1 3 上接A1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