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综合

动能不竭 终点必达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惠敏

■通 讯 员 蒋 蕖 陈文姝

朱正花

融媒体记者 王 舒

“师傅,铁水为什么必须在8秒至10秒内浇铸?”多年来,许多老工人一直记得那个爱问为什么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就是曾惠敏,江苏华晨气缸套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10多年来,靠着勤学爱问的钻劲,他攻克多项行业难题,逐渐从“职场小白”成长为“技术大拿”。

2010年6月,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曾惠敏作为高级人才,被引进到江苏华晨气缸套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入职,轮岗学习是必经环节。许多人只是走过场,曾惠敏却很较真,到不同岗位、做不同工种,总爱追根溯源,问个为什么。铸造是气缸套生产第一个环节,也是条件最艰苦的岗位,车间常年高温,工人在工作中大汗淋漓是常态,烫伤也时有发生。正常来说,轮岗一周即可结束,曾惠敏却主动要求多待两周。“铁水要在8秒至10秒内完成浇铸,这是公司用了几十年的老经验,但背后的原理必须搞清楚,这样才能为改进工艺积累第一手数据。”

对工作环境有钝感,对工作内容很敏感。曾惠敏技术进步神速,很快成为公司骨干。2011年,为满足主流主机厂配套需求,公司决定对气缸套生产线进行精益化改造。30岁不到的曾惠敏首次领头“挑大梁”。“压力很大,但动力更足。不想别的,干就是了!”白天,他和工友反复试验、验证,收集数据;晚上,他和供应商沟通,汇总、分析,协商解决方案。那段时间,曾惠敏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终于如期完成改造任务,并成功应用到其余18条生产线。在他的努力下,公司制造成本降低10%,生产效率提高12%,废品率降低24%,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

2019年,曾惠敏再度领衔公司“智改数转”工程项目:在铸造流程中,创新采用自动保温浇铸炉定量浇注铁水、机器人自动取料等新技术,整个操作过程由人工转为智能,实现加料、配料平均动态误差2%以下,浇注精度达99%,生产效率提升16%,成本降低11%。“工作轻松,效率提高,品质提升。这娃娃不简单!”谈起曾惠敏,浇铸车间的老员工李勇兵竖起大拇指。

此后,在曾惠敏主导下,机加工主要工艺流程再造研究、流线化工艺平衡生产节拍设备数控化改造等一批信息化、智能化制造技术在公司实施,大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产品稳定性,降低制造成本。

优化老工艺,研发新技术。气缸套作为发动机重要部件,过早磨损、油耗增加、排放超标等是普遍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2014年9月,公司立项研发“陶瓷合金层强化发动机气缸套”新技术,该工作由曾惠敏负责。

研发怎么搞?做调查、听高招!此后的半年时间,曾惠敏从广东沿海到辽东半岛,跑了个巨大的“S”形,与锡柴、玉柴等主机厂进行深度技术交流,调查收集客户发动机气缸套相关数据。同时,与中国科技大学专家教授进行探讨,最终确定通过等离子体技术,对气缸套内孔表面进行处理,形成陶瓷薄膜的技术路线,以降低摩擦系数、延长使用寿命、减少污染排放。新产品节约油耗达50%,一经推出,广受市场青睐,被中船动力、潍柴、玉柴等国内顶端柴油机企业采购,还被锡柴指定为国六发动机配套产品。

2017年,曾惠敏主导研发的“陶瓷合金层强化发动机气缸套”,在中国科技会堂通过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大规模应用在汽车、舰船等发动机领域。专家一致认为,产品具有广泛的民用和军工国防应用前景。“现在,它已经成为我们的明星产品,曾惠敏功不可没。”江苏华晨气缸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泉说。

10多年来,曾惠敏多次承接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化项目,组织参与编制企业技术标准4件,发表论文2篇,先后获得专利授权15件……一项项成果,有效促进我国汽车、船舶等核心动力装备技术发展。

不久前,曾惠敏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面对荣誉,他说,技术研发犹如发动机运转,不会一蹴而就,但周而复始,动能不竭,终点终会抵达。

2024-05-08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惠敏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46837.html 1 3 动能不竭 终点必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