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摘掉“缺水村”的“帽子”,发生在2014年。这一年,在上级部门支持下,一座水电站落成,雨季蓄水发电,旱季放水灌溉,红岭人为此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村“两委”也没闲着,组织村民在各组废弃荒地上挖深塘、蓄雨水,既养鱼又灌溉,一举两得。红岭人缺水是真的缺怕了,对挖塘蓄水的动员一呼百应。
大伙儿没想到的是,挖塘蓄水挖出了意外之喜。彼时,临近红岭村的247省道开工建设,需要大量夯土。红岭人正为挖塘刨出的泥土如何处置发愁。如此,双方一拍即合,以1立方米土方3元的价格,变废为宝,变土为金。
此次的一拍即合,让红岭人尝到了甜头,瞄准各种工程所需,挖塘蓄水源,卖土“苦”收入。“行情好的时候,一方土能卖到8块钱。做梦也没想过,我们的丘陵高岗之土,竟成了稀罕资源。”殷如林说,曾经的红岭,缺水是标签;如今的红岭,塘多成特色。
塘多,能养鱼;塘多,建光伏。红岭人一边把水塘进行发包,一边招商引资,引进了一个总投资2.3亿元的光伏发电项目,实行渔光互补发展模式。殷如林给记者算了算明细账:“一亩水塘,如果单纯只是发包出去养鱼,能得到租金230元,但是加上光伏发电,总的租金就能拿到600元,租金收入直接翻番,何乐而不为呢?”
产生经济价值,带来生态效益。初夏时节,置身红岭,一个个水塘边绿道蜿蜒,花草飘香。“我每天都来这儿跑步,看看景,赏赏花,心情舒畅。”村民林大妈说,如今的红岭,水塘不稀奇,美景遍丘陵。
这两年,红岭发展的步子更快了。借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东风,村“两委”整理荒地,盘活废塘,在塘埂种果树、建木屋、搞农家乐、烧传统土菜,打造集休闲、健身、垂钓、采摘于一体的特色田园综合体。
特色乡间野趣,引来了城里人,带旺了村经济。殷如林高兴地说,仅特色田园综合体这一块,每年就可为村集体增收46000多元。
“一举多得,一塘多用,既要经济强,又要生态好。”殷如林说,红岭人遭过缺水的罪,更加懂得敬畏自然,也更加懂得珍惜脚下的这一方水土。也因此,村里正着手谋划,把水塘、高岗等特色资源用好。
“不搞粗放型发包、单一化经营,要走就走精细化、综合式振兴路子。”殷如林一席话,道出了红岭人的发展新思路。
碧水深塘,滋养丘陵高岗。夕阳之下,再次俯瞰红岭,正是万千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