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王 舒 何 弦
周 伟 杜勇清
在水系纵横的江淮平原上,从高空俯瞰金湖县南端,有一片丘陵地带因地势高起而格外引人注意。红岭村就坐落于此,海拔36.6米,是金湖县海拔最高处。
金湖是水乡,境内村庄大都水资源丰富,红岭村却是个例外。用村党总支书记殷如林的话说,那就是“在红岭,水贵如油”。因为地势高,农田灌溉要靠6级抽水泵从淮河一级一级往高处翻、朝地里送,泵站抽水每小时花费160元,心疼但无奈。
水少,地多。曾经在红岭,按天时种地是件奢侈事。每到插秧季,农田灌溉需要排队,谁家先谁家后直接关乎最终的收成:6月,第一批插秧的,水稻亩产能超五六百公斤;7月,最后一批插秧的,亩产只有二三百公斤。为了水,为了早点插秧,村民之间纠纷不断、矛盾重重。
“粮食是庄稼人的命,在缺水的客观状况面前,谁会愿意落了后、少产粮。”殷如林回忆,1994年遇上大旱,为争抢灌溉用水,村民之间还发生了动手的事情。
此后,村“两委”给红岭立下规矩:每年定期召开村民大会,通过抓阄的办法确定谁先谁后,不用争也不用吵。但问题是,红岭缺水的状况并未得到丝毫缓解。
事实上,红岭缺水,根子在设施。因地势高,雨水顺坡南流,到村南侧和安徽桐城交界处形成一条自然河流,可由于没有蓄水设施,就算天降甘露也蓄不住一滴水,红岭人只能看着河水哗啦啦地流走。(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