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古迹半城湖”,淮安是一座积淀深厚、独具魅力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早在史前时期,古淮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家乡,历史上诞生了千古名将韩信、小说大家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等历史名人,《西游记》《老残游记》等文学名著成书于此,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这一张张亮丽的文化文史名片,孕育淮安这片沃土,厚植淮安文史底蕴,激发淮安人干事创业的热情。
植根于这片沃土,近年来,市政协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等重要论述,坚持以中共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按照全国政协和省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精神要求,推动新时代文史工作实现“两个转变”,有效发挥了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去年10月份,省政协主席张义珍来淮调研时,对我市“红色音乐说党史”特色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通讯员 王成虎 周忠跃 吴凤宝 吴 鹏 融媒体记者 唐筱葳
“两个转变”激活“源头活水”
“今年的文史专著《大湖潮起》以‘崛起淮安’‘创新淮安’‘魅力淮安’‘文化淮安’4个篇章,生动记录了淮安经济社会生动实践和非凡历程,读后深受鼓舞、感触颇深。”市政协委员、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副局长李永权感慨道。今年市两会期间,他一拿到《大湖潮起》这本书就爱不释手,主要是因为该书以政协文史资料的形式,记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领域、重大事件和重要代表人物等方面的突出事例,有许多事他都亲身经历过,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亲切感。这本书也深受委员们喜爱,会议期间互相交流读书体会成为两会的一个热点,这也是市政协文史工作积极适应“两个转变”的一个缩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22年,全国政协和省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相继提出了文史资料“两个转变”要求,为新时代政协文史工作明确了思路。市政协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政协和省政协相关要求,抓好文史资料经常性收集整理、专业化挖掘研究、实效性活化利用工作,全面梳理全市政协新时代文史资料征编选题40余个,推动政协文史工作从以抢救挖掘为主向抢救挖掘与做好经常性文史工作并重转变,从重视史料征集向更加重视史料研究、利用转变,从留存历史向记录时代转变,从传统笔录向多媒体利用转变。
“我们始终坚持把政治属性作为政协文史工作第一属性,积极推动‘两个转变’,让文史资料为经济发展赋能、为改革发展助力。”市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徐效文介绍,去年,市政协聚焦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完成了《大湖潮起》征编出版;今年,将聚焦市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部署,积极开展《淮安工业记忆》文史书籍的征编工作。
“两个转变”也为发挥文史资料工作的参政议政作用指明了方向。淮安因运河而生、随运河而兴,大运河文化深深影响着淮安。为此,市政协紧紧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先后围绕“大运河文化带与生态建设”“淮安百里画廊建设与运河文化”和“加强‘世界美食之都’建设”等多个主题,积极组织专题议政、专题调研、专题考察、专题研讨等活动,多篇调研报告和建议案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还编辑出版了《淮安百里画廊与运河文化》《中国大运河淮安段概览》,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数字赋能插上“智慧翅膀”
“我在淮安政协文史网阅读了《周恩来故乡未了的情缘》这篇文章,作为同样在外的游子,我能深刻体会到周总理当时的心情,也被周总理的高尚情怀深深感动了。今年海棠花开的时候,我要回家乡缅怀周总理……”远在万里之遥捷克工作的网友“淮忆千年”留言道。作为一名资深文史爱好者,他经常浏览淮安政协文史网并留言互动。淮安政协文史网已成为海内外文史爱好者的学习交流平台,这是市政协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潮流,加强文史工作数字化转型,让文史工作走出书斋、走进社会的有效尝试。
立足信息化、数字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实际,市政协主动作为,积极推动文史工作数字化建设,依托市政协门户网站和“智慧政协”平台,注册上线全省首个市级政协文史网站,拓展文史资料交流渠道,让文史资料更好活化利用,实现文史资料共享,扩大社会影响力。目前,淮安政协文史网数字化录入各类文史图书496册、文章1600多篇,形成4000余万字的文史资料数据库,实现浏览网站“三端同步”、史料文章“分门别类”、文史资料“一键查询”、刊物视频“在线听读”,浏览量突破15万人次,极大提升了淮安文史资料的传播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我在编纂《明漕研究》时,通过查阅淮安政协文史网和文史书房有关资料,弄清了一些历史谜团。”淮安政协文史网的忠实粉丝、淮阴师范学院教授、文史专家吴士勇一提到淮安政协文史网就赞不绝口。
在开设文史网站的同时,市、县(区)政协积极顺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借助新媒体手段,发挥文史专家、网络大咖的流量效应,以地方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古街古巷、红色景点为背景,摄制普及淮安文史知识的系列短视频在抖音上实时推出,已发布65部作品,获赞3.8万次,单个视频播放量超40万次,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寓教于乐中树立正确导向。
市政协文史工作的数字化,把互联网的变量转化成文化的增量,收获了一大批粉丝,线上线下建立起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市政协走好网上网下群众路线,画好最大同心圆的重要助力。网友“最忆长安”在“文史淮安”抖音账号下向主讲人留言:“听你每期讲述淮安历史,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真希望你把淮安的故事一直讲下去,加油!”网友“憶君”跟帖赋诗一首:“正宗老淮安,物华名人集,人杰地灵处,闻名海内外,中华有楷模,无私献人民。”
凝聚共识做好“团结文章”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2022年10月,市政协组织的“红色音乐说党史”实景课堂走进淮安小学,师生们一边欣赏红色音乐,一边聆听文史专家讲述党史故事,820余名师生齐声共唱《歌唱祖国》的感人场面至今让师生们记忆犹新。
“通过‘听、看、说、唱’,每一首红色音乐都变得更加生动,每一个音乐背后的党史故事都感人肺腑,不仅让孩子们深刻地感悟到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开展一些。”淮安小学校长周武满怀深情地说。
以群众广为传唱的红色音乐为媒,深入挖掘音乐背后的“人、物、事、魂”,把“四史”淮安故事融于音乐课堂,在“听、看、说、唱”中感悟大党伟力,唱出奋进力量,这是市政协创新开设“红色音乐说党史”实景课堂,推进文史资料工作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广泛凝聚共识的有效举措。两年来,市政协先后受邀为全市40多个部门单位党组织授课,参与党员群众5000多人次,深受机关团体、院校企业和市民的喜爱,创新做法还被市委市级机关工委评为优秀案例。
为使纸面上的史料转化成人们了解地方历史、热爱家乡的活教材,市政协积极搭建政协文史传播平台载体,讲好“四史”淮安故事。在聘请100位老中青梯次相结合的特邀文史委员建立“文史专家库”的基础上,专门遴选吸纳一批擅长“说”的文史专家和文化场馆讲解员,成立一支由16人组成的市政协文史“名嘴团”,深入社区广场、生产一线,讲古今历史、说家乡变化,在润物细无声中激发了广大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没想到文史知识会受到这么多群众的喜爱,能通过政协‘说文史’这个更高平台广泛宣传淮安历史文化,我深感自豪。”市政协文史“名嘴团”成员、淮安市大运河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讲解员胡艳艳在华城小区进行“运河上的党史”文史知识宣讲后,由衷地感叹。
为充分发挥市政协文史馆场馆优势,市政协还开设“文史讲堂”,组织编写了42节有地方特色的文史课程,多次邀请文史专家、教授走上讲台,为政协委员、机关干部和文史爱好者解读“四史”淮安故事,讲授地方文化。围绕大运河文化、淮扬菜文化等专题,采取连线全市1700多个政协基层协商议事室“云直播”的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四史”淮安故事搭上“云翅膀”送入千家万户。
淮安作为“戏曲之乡”,拥有一大批戏曲粉丝。为此,市、县(区)政协注重结合戏曲传播新路径,联动创新编排文史“小剧目”,编导了《杰出楷模周恩来》《一群“小好汉”》《抗战英雄朱启勋》等12个演出脚本,用老百姓熟知的地方淮剧、淮海戏、淮海琴书、快板等说唱表演形式,在人群集中的重要地段和社区广场组织巡回演出16场,用群众演群众、以群众教育群众,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革命情怀、人文情怀。近两年来,市、县(区)政协联动持续开展“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文史“四进”活动40余次,向镇街阅览室、农家书屋、企业和校园图书室赠送文史图书和资料5000余册,开展宣讲活动21场次,进一步增强了文史工作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引领力。
“我们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坚持守正创新,牢固树立‘大文史’理念,加大数字化、信息化转化力度,创新传播交流方式,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努力在‘深’字上发力、在‘活’字上加强、在‘用’字上见长,以钉钉子精神扎实稳妥地推进文史工作在‘两个转变’上走在前列,切实推动新时代淮安政协文史工作高质量发展。”市政协主席戚寿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