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念好“土”字诀 打好“特”字牌 唱好“产”字歌

淮安区:“土特产”承载乡愁助农增收促进振兴

■融媒体记者 杨 尚 王正道

潘梦洁

通 讯 员 黄 洁 张 亚

春暖花开,淮安区河下古镇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李三吉钦工肉圆、岳家茶馓等“土特产”门店吸引众多游客品尝购买。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淮安区深挖“土”的资源,做足“特”的优势,延伸“产”的链条,孕育大量具有“土”的基础和“特”的优势的乡村“土特产”,打造特色鲜明的乡土品牌,让“土特产”成为承载乡愁记忆的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

念好“土”字诀,留住“乡愁味”

走进河下古镇花巷,诱人的茶馓香气扑鼻而来。岳家茶馓第八代传承人岳云飞用两根长长的竹签挑起细细的“面条”,快速绕成梳子状,放入沸腾的麻油锅里,出锅的茶馓宛如金线,环环相扣,丝丝相连。店门口聚集的食客在一旁翘首等待,刚出锅的茶馓很快被一抢而空。

如今,在河下古镇,岳家茶馓是最具代表性的百年老店,老一辈留下的传统手艺承载着浓浓的乡愁。

淮安区美食众多,除了茶馓,钦工肉圆也不可或缺。“钦工肉圆撂过墙,拾起还是圆又光;掉在地上跳几跳,吃到嘴里嫩又香。”短短四句民谣,便将钦工肉圆“圆、弹、嫩、香”的特点一一道出。位于河下古镇的李三吉钦工肉圆是一家百年老店,肉圆制作技艺至今已传承六代。

“土特产”之“土”,源于一方水土。一个茶馓、一个肉圆、一碗豆腐脑,看似普通的“土特产”,不仅凝聚着乡愁乡情,还映衬着万家灯火,牵动着产业振兴的未来。淮安区立足本土,用足用好优势乡土资源,推进“一镇一特”产业,深化与省市农科院、南农大、扬大等院校(所)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亚夫工作站、科技小院,实施“土特色”集成科技创新和示范应用,深入开展“一镇一品一万亩”行动,紧紧围绕“三特”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一批具有“淮安印记”的特色农产品。同时,推进钦工肉圆、博里羊肉、朱桥甲鱼、文楼汤包等非遗类“一镇一特”美食产品体系建设,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特色产业无缝对接。

打好“特”字牌,擦亮“金招牌”

淮安区自然资源丰富,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都能找到各自的富民产业。近年来,车桥镇芡实特色产业发展迅猛,成为全国芡实种植面积最大的单体乡镇,涌现出创兴德(淮安)农业有限公司等一批芡实生产加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村民们提供新的致富途径。

(下转A2版)

2024-04-01 念好“土”字诀 打好“特”字牌 唱好“产”字歌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43638.html 1 3 淮安区:“土特产”承载乡愁助农增收促进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