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淮安经开区

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增长极、产教融合示范区”

经开区明确“创新之核”建设任务

■通讯员 陈 彦

本报讯 “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增长极、产教融合示范区”,完成“十百千百十”目标:即“建成省级以上高水平创新平台不少于10个、引培科创项目不少于100个、吸引不少于1000名高层次人才在园区创新创业、实现创新型经济营业收入不少于100亿元、年税收收入力争达到10亿元。”日前召开的淮安科教办2024年度工作会议暨“创新之核”建设动员大会,释放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全区之力建设“创新之核”的强烈信号,进一步明确了经开区“创新之核”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强调要坚决扛起市委、市政府赋予的责任重担,全区上下凝聚强大合力,以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举措,确保不折不扣完成使命。

会议要求,聚力跃升经济能级,厚植“创新之核”建设支撑。提升企业服务水平。细化企业服务网格,明确产业专员、区块专员,设立园区企业一站式服务中心和招商服务中心,办好季度亲商恳谈会,做到“企业有期盼,我们立即办”。确保基本税源稳定。加大社会投资主体的跟踪服务力度,重点发展企业研发总部、高成长企业总部和央企国企区域性总部等总部经济。抓好经济运行调度。深入开发利用好五经普普查数据,重点关注小升规、分转子、异地经营等方向,力求所有达标纳统企业颗粒归仓。

会议要求,聚力培育产业集群,点燃“创新之核”发展引擎。围绕主导产业招商引资。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等方向,综合运用多种招商方式,重点招引头部企业,开展精准靶向招商。加快在手项目建设。健全“双月看开工、季度看竣工”工作机制,对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每日亮相、每周督查。形成项目招引合力。各责任部门理清职责,主动认领目标任务,在工业项目、科技人才招引上下功夫。

会议要求,聚力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之核”内生动力。造浓创新氛围。出台支持“创新之核”建设系列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障碍。壮大创新主体。用好淮安市产业发展基金、各类社会团体、众多优质创新项目,从发达地区招引更多科创企业、拟IPO企业、运营机构落户科教园。深化产学研合作。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升级一批创新平台。整合驻淮高校、科研院所、全市重点企业资源,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会议要求,聚力提升城市品质,绘就“创新之核”美好画卷。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持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改,落细落实极端天气防范措施。盘活低效空间资源。综合运用经济、法治、行政等手段,加快推进低效空间提质增效。

会议要求,聚力加强自身建设,锻造“创新之核”胜利之师。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构建“1+6+N”能力提升体系,加强干部日常管理和个人实绩考核,锻造专业化干部队伍。深入开展不担当、不作为等专项整治,严肃惩治腐败和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经开区厚积薄发、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全区上下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让创新创造的活力更加迸发。要强化职能部门支持,打好创新“整体战”。围绕“创新之核”三年实施方案,拿出“借我三分力、我出十分功”的劲头,真正把上级政策落实好,把发展机遇转化好,把各方资源调动好,谋划推进建设工作。区各职能部门要立足本行本业,对照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全力支持“创新之核”建设。要强化高校院所支持,筑牢创新“硬支撑”。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镇长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企业结合、与市场对接,组织实施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要强化企业支持,锻造创新主力军。各相关部门要健全完善好企业的创新服务体系,搭建一批专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保障、全生命周期服务。

2024-03-13 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增长极、产教融合示范区”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41762.html 1 3 经开区明确“创新之核”建设任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