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通讯员 陆耀琴 任明强 桂林峰
“现在的惠残政策真好!在托养中心,吃饭、睡觉、起居都有专人照护,每天还定时进行康复训练,来这里一段时间,我感觉身体好多了,也给家人减轻了负担。”日前,在淮安经开区残疾人托养中心接受康复训练的肢体二级残疾人王先生对托养服务称赞道。
托养有保障,日子更亮堂。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建立“居家托养为基础、日间照料为主体、寄宿制托养为补充”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向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社区康复等精准化服务。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建成14个寄宿制托养服务点、142个常态化运行的“残疾人之家”,全面推广居家照护服务项目,2023年为11913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连续三年托养服务规模保持在11000人以上,托养服务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有效缓解了残疾人家庭的照护压力,广大残疾人家庭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完善体系,开辟居家托养新路径
2020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打造“重度残疾人居家照护”服务项目,打通了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连续四年服务残疾人8000人以上,全面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着眼于不同类残疾人差异化的居家照护需求,通过购买第三方专业机构服务,建成专业的服务机构、专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服务队伍,每月三次以上登门服务,提供康复指导、心理辅导、辅助家政等形式多样的居家托养照料服务,帮助解决居家残疾人的急难愁盼。印发《淮安市重度残疾人居家照护项目管理规范》,从申请、派单到工单完成,从填报服务信息到服务质量确认,从数据审核到数据报送,居家护理员、平台调度员、数据管理员按照流程,标准化实施管理,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截至目前,在已累计服务的92.39万人次中,家政照料10.03万人次,生活服务59.39万人次,文体娱乐、心理疏导、党建助残、志愿者助残等22.97万人次,残疾人满意率均达100%,残疾人个性化、特殊化需求得到较好满足,真正做到了为残疾人提供贴心的服务。
建设载体,提升日间照料服务效能
“残疾人之家”是我市残疾人托养工作的一张名片,目前已实现镇(街道)全覆盖。我市不断延伸“残疾人之家”的服务内涵,从以提供辅助性就业为主的初步运营,到提供辅助性就业、日间照料综合服务的深化提升,再到建设网上“残疾人之家”的数字赋能,逐步形成了规范化建设、常态化运营、优势化服务、智能化监管的日间照料架构。
我市还开展淮安市“残疾人之家”提升三年行动和“星级残疾人之家”评估,进一步发挥各级党组织扶残助残的引领作用,提升“残疾人之家”的供给能力、扩大“残疾人之家”日间照护服务规模等。目前有近百个机构达到20人以上托养规模,占镇(街道)“残疾人之家”总数的六成以上。
此外,我市依托“‘残疾人之家’远程监控一张网”以及市县两级辅助性就业调配中心,为全市142个镇(街道)“残疾人之家”提供6大类20个品种171个就业项目。截至目前,共为3054名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其中精神残疾人462人、智力残疾人916人、重度肢体残疾人587人、其他残疾人1089人。
打造阵地,夯实寄宿制托养基础
2023年,我市着眼于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服务需求,以提升寄宿制托养服务质量为目标,通过联办创办机构、整合闲置资源、融入社区机构等形式,实现寄宿制托养阵地焕新升级。整合社区医疗、民政养老、残疾人托养等多方力量,新建淮安市残疾人托养中心1个,能为100名以上的残疾人提供集医疗、康复、养护于一体的寄宿制托养服务。同时,提升改善6个县(区)残疾人托养中心服务条件,实现市、县(区)两级服务网络全覆盖。为充分利用镇(街道)卫生院、养老中心富余资源,进一步缓解托养供需矛盾,通过依托软硬件都能达到要求、医疗条件和居住条件较好的镇(街道)卫生院和养老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医康养一体的寄宿制托养服务,目前已依托6个基层机构开展服务。2023年,通过充分调研,针对部分有需求的残疾人因各种原因无法到机构进行集中托养的现象,坚持实事求是、按需供给、就近就便的原则,让部分残疾人住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家门口”的机构。
截至2023年底,全市实现残疾人寄宿制托养440人,同比增长91.3%。其中精神、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419人,占寄宿制托养总人数的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