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叶顺亮 谢 辉
倾情文博,执着坚守,四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把人生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洪泽湖大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累计发现各类文化遗存128处、文物点237个,被誉为洪泽湖文化的“活字典”,先后获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江苏好人”等,他就是近日被省委宣传部授予江苏“最美基层干部”荣誉称号的裴安年。
源于热爱 成于刻苦钻研
“勤奋刻苦学习,也可聚沙成塔。”裴安年并非文博科班出身,最初是洪泽蒋坝镇农具厂工人。1983年,洪泽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决定在文化部门设专人岗位从事文博工作。
出于对文博工作的兴趣和热爱,裴安年向时任洪泽县委宣传部文化科科长顾海础写了一封自荐信,就洪泽文物工作现状、文物保护的意义以及本人对文物工作的认知、兴趣作了一系列陈述。县领导综合各种因素,决定将裴安年调至县文化部门专门从事文博工作。从此,裴安年便和文博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裴安年一边学习文博工作专业知识,一边对各乡镇文化遗存分布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他常常背着标本袋徒步在乡间田埂,跑遍洪泽的犄角旮旯,甚至本地村民极少涉足的一些偏远荒墩孤滩都留下了他考古调查的足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裴安年调查发现的新石器时期遗存,将当地早先记录的人类生活年代向前推进了两千余年。1991年,裴安年根据自己的考古调查撰写成《洪泽县考古调查述要》,1992年撰写了《江苏洪泽县考古调查简报》,他的调查成果填补了洪泽文博档案的空白。
倾情文博 传承大湖文脉
2006年,洪泽湖博物馆建成,裴安年担任馆长。
70多公里的洪泽湖大堤有众多不可移动文物点,石刻遗存丰富。为将这些文化遗存一一调查记录在案,几十年来,裴安年在洪泽湖大堤上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他不仅记录了洪泽湖大堤每一块碑刻和石刻的位置和内容,还建立了完整的记录档案。他寻获的1945年淮宝县所立的“保民生安全碑”,填补了洪泽红色教育类碑刻的历史空白。
2005年,洪泽湖大堤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裴安年一人制作完成全部申报文本,最终一次性获得通过。其同期制作的洪泽湖大堤记录档案文本被江苏省文化厅评为优秀档案。
原洪泽县文化局局长夏宝国说,裴安年储备的有关洪泽湖的文博知识是最全面的,为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洪泽湖历史,每次游客前去参观,他会针对不同人群提前准备不同的讲解稿,只要是大家提出的有关洪泽湖历史方面的问题,他都能作出专业的解答。
成果丰硕 奉献公益事业
从事文博工作40年来,裴安年的工作日记有20多本、20余万字,国家文物局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记录着他对洪泽区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成果。
为向人们解读洪泽湖大堤的历史文化,裴安年查阅了大量典籍资料,仅与洪泽湖相关的古代诗文,他就收集了600多篇。为帮助读者阅读,他查遍每篇诗文的历史背景,并作了注解。目前,他已将其中400余篇诗文编辑成册,出版了《千秋诗文洪泽湖》。他还将多年来对洪泽湖大堤的调查研究成果、收集的石刻拓片资料等编辑出版了《洪泽湖大堤石刻遗存》。也因此,他被大家誉为洪泽湖文化的“活字典”。
出于岗位需要和对文博事业的热爱,2014年10月,已到退休年龄的裴安年依然坚守在文博工作一线,洪泽文化部门专门为他准备了一间办公室供他继续从事相关研究。洪泽区水上百合志愿者协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经常邀请裴安年义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教学。凡有中外专家、国家和省市领导、院校学者团队来洪泽湖考察,裴安年都上阵讲解,先后接待来自文旅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18批次。
2023年4月,因年龄、身体等原因,裴安年离开了倾情工作40年的文博岗位。临别时,他将自己收藏的100多件石刻拓片无偿捐赠给洪泽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