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开发园区改革创新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融媒体记者 王 舒
实 习 生 付 钰
园区活则县域强,县域强则市域兴。作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开发园区如何进一步强活力、增动能?昨日下午,“加快开发园区改革创新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专题协商会召开,市政协委员们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献良策,一句句激情洋溢的话语、一条条睿智中肯的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开发园区改革创新,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副市长张冲林,市政协副主席肖天奉、毕丰书出席会议。
深化制度改革是开发园区“动力之源”。“事业发展,关键靠人。”市政协委员徐承光认为,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应该畅通交流渠道,打破身份壁垒,推进人员有进有出、岗位能上能下、薪酬可高可低,打破束缚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框框。市政协委员陈照新建议,应加快并规范综合执法权的改革,厘清职责边界,实现审批与监管无缝衔接。市政协委员吴小松指出,要着力选优配强干部队伍,着力提升干部综合能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人事改革力度,全面激发园区干部活力。
强化要素保障是开发园区“立足之基”。“土地是发展最基本的资源,开发园区亟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相对粗放的现状。”市政协委员高山认为,要加大清理盘活力度,进行积极的市场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让低效闲置土地资源“醒过来”“活起来”,以“盘活存量”实现“发展增量”。市政协委员冯海洋建议,将低效闲置土地治理从行政任务指标体系转化为招商、企业服务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改造厂房,提升容积率,向存量要空间、向质量要效益。
优化产业结构是开发园区“发展之钥”。市政协委员许昌盛提出,要坚持以产业链招商为主线,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抓手,以招引技术服务性项目为基础,扩大群组、补链强链、完善配套,聚力优势产业集群,打造项目集聚磁场。市政协委员徐铁建议,在制定开发区规划时,可统筹考虑整个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产业等,根据地区的主体功能区定位、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确定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会上,市政协委员朱菊芳、单君、郭健等踊跃发言,从产业集聚、机构调整、要素整合等方面建言献策、各抒己见。针对市政协委员们的建议,相关部门进行了回应,现场智慧碰撞、气氛热烈。张冲林在认真听取发言后表示,市政协委员们的建议既策应了我市深化改革创新的战略导向,又呼应了市委市政府加快县域经济突破、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迫切要求,还卡在了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时点,“干货”满满,恰逢其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政府部门将认真研究、消化吸收,将市政协委员们的“金点子”化作“金钥匙”,奋力开辟淮安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抓好食品安全 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昨日下午,“抓好食品安全 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召开。如何充分利用淮安食品产业优势,抓好食品安全,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围绕这一议题,市政协委员们结合实际展开热烈讨论,提出很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副市长邱华康,市政协副主席张志勇出席会议。
食品安全是一座城市幸福感的重要标尺,考验着城市的综合治理水平,体现着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市民的诚信。市政协委员翟玮玮认为,食品质量是食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研发、创新和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口感,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是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为此,市政协委员徐礼球提出,要加快构建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围绕优质稻米、小龙虾、规模畜禽、螃蟹和绿色蔬菜五大主导产业,以产品为主线,以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制定从农资供应、农产品生产、仓储物流、加工销售和品牌营销等全过程、全要素标准,以标准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加快培育选树一批涉及全产业链的生产示范基地、经营示范基地和生产资料供应保障示范基地,完善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技术规程,提高农业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标准化水平,促进农产品质量提档升级。
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蔬菜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质量安全更是备受关注。蔬菜种类繁多,栽培茬口、方式和技术复杂,其质量安全面临巨大挑战。为此,市政协委员孙玉东表示,要加强环境治理与基地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和生产能力提高,加强产品上市前的检测和监测,丰富检测手段,杜绝质量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最终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丰富的蔬菜产品。
绿色食品是我市打造“7+3”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协委员庞进亮认为,农产品冷链物流是能够最大程度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促进农民增收、保障食品安全、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建议,要强化政府引导,鼓励采取多种投资方式,特别是吸引民间资本,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大对冷链物流业的投入力度,培育和壮大冷链物流产业。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属地管理、市场监管、企业主体“三个责任”体系为抓手,以防范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为重点,统筹推进食品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监管,取得了显著成效。“食品安全,一端关乎国家产业安全,一端连着百姓民心。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既是党委、政府的重要使命,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要把握好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序社会的辩证关系,在‘产’‘管’‘治’上深入谋划,统筹推进产业发展、政府监管、社会共治,实现产业高质量和监管高效能,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全社会食品消费信心,全力营造安全、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邱华康说。
挖掘淮安特色文化资源 扩大历史文化名城影响
■融媒体记者 王妍妍
淮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如何让现代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昨日下午,市政协召开“挖掘淮安特色文化资源 扩大历史文化名城影响”专题协商会,委员们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现场气氛热烈。副市长王向红,市政协副主席韩文军、秘书长徐效文出席会议。
淮安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多次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市政协委员张瑞晴建议,要强化文保意识,活化利用遗产,由点及面谋划,打造运河文化长廊。“大运河是绵延的文化根脉,更是鲜活的生态绿脉、涌动的经济动脉。”市政协委员刘奇认为,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相统一,开发研究运河文化项目数字形态,再现运河之都的辉煌历史和发展脉络,打造“千年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近年来,我市紧抓淮安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的契机,不断创新探索“红色旅游+”发展路径。市政协委员金媚建议,要持续提升“周恩来总理家乡”“三大名著诞生地”等文旅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有机整合淮安红色资源和千年文脉。市政协委员李永权建议,要优化红色基因传承和延续机制,融合周恩来纪念地与全市红色文化的旅游资源要素,让历久弥新的红色文化结出累累硕果,更好展示“象征意义”。
淮安是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于2021年获得“世界美食之都”称号。“要扩大淮安美食影响、做强美食IP,推动美食与淮安地域文化深度融合,以新场景、新体验、新业态吸引更多年轻消费群体,擦亮‘世界美食之都’金招牌。”市政协委员王丽说,除了精准对接“二八法则”下的高端市场、推出淮扬精致餐饮外,还要将美食产品大众化,推动淮扬名菜小吃化,主动策应市场,融合多元文化。
目前各县区围绕全市文化发展“风向标”,初步挖掘了洪泽船文化渔文化、金湖荷文化、盱眙龙虾文化、淮阴区母爱文化等地方特色。市政协委员胡妍慧建议,要找准文化遗存发力点、打好民俗文化地方牌、用好品牌文化新载体,引导文化产业与IP引流双向循环,让我市各县区的文化潜力转化为提升城市影响力的文化实力。
专题协商会上,市政协委员马世良、干露、张海波、徐金红、沈军等也踊跃发言,从挖掘文化资源、保护非遗瑰宝、强化创意理念等角度,对我市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建言献策。针对委员们的建议,相关部门现场回应。王向红表示,委员们的发言涵盖方方面面、聚焦重点难点,富有代表性、针对性,政府部门将更加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淮安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美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市,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贡献更多淮安探索。
加快建设“独具江淮水韵魅力”的生态淮安
■融媒体记者 吴海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昨日下午,市政协召开“加快建设‘独具江淮水韵魅力’的生态淮安”专题协商会,市政协委员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履职热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聚合智慧。市政协副主席王苏君、张惠扬,市政府秘书长顾强出席会议。
淮安地处江淮大地,河湖交织、水网密集,虾美蟹肥、物产丰饶。主城四水穿城,境内五湖镶嵌,大运河、古淮河在此纵横,洪泽湖、白马湖美丽清纯,全域四分之一是水面,是一片漂浮在水上的土地。“淮安作为江苏美丽中轴的‘绿心’,在展现江淮水韵魅力中具备独特优势。为此,住建、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必须密切合作,不断提升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水平,切实优化水资源调配和闸坝泵站管控方案,充分利用湖泊湿地净化水质,让好水、活水畅流城市居民生活空间。”就如何具体展现我市的江淮水韵魅力,市政协委员戚善功建议,要突出“秀水长流”,不仅要有清澈的水质,还要引水润城,让城市之水清澈灵动起来。
“对比城市水环境,农村水系散乱、生态环境问题更为突出,治理任务艰巨,与乡村振兴和当地群众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市政协委员郁士宽认为,在打造“独具江淮水韵魅力”的生态淮安过程中,不应忽视对农村水环境的治理。他建议,要督促执行农村水环境治理政策,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开展清淤、疏浚,绿化美化环境,从源头上加强河道污染源管控,确保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到位、管理到位;要加快农村水环境治理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引进、研发、推广适应不同类型的村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技术装备,建设并完善生态安全缓冲区污水处理及配套污水管网;要完善农村水环境治理管护机制,建立健全农村河湖管理维护、清洁保洁、巡河护河等制度,明确管理主体和相关人员;要提高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意识,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水环境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淮安地处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是大运河文化带重要节点城市,同时具备生态和文化两大优势。“当前不仅要将淮安打造成‘江苏生态大公园’,更要充分利用好‘生态’和‘文化’两大优势,实现从‘追赶型经济’向‘内涵型经济’的发展转变。”市政协委员徐海英建议,要积极发展数字文化产业,赋能“运河之都”淮安发展。重内容,打造有烟火气的城市IP;勇创新,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强保障,加大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力度。
专题协商会上,12位市政协委员结合前期调研,从不同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各抒己见。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市政协委员们的发言进行补充说明和答复。顾强表示,本次专题协商会质量高、选题准,各位委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畅谈了建设生态淮安的意见建议,很有价值。他强调,政府部门要强化系统思维,构建全域护水的大格局;强化关键举措,夯实铁腕治污的硬支撑;强化服务保障,体现协同共进的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