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悦读

一片诗心绘秋实

□许 琳

“文体”一词的概念,是指文章的语言体式、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具有“语言”和“修辞”两重属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文体互渗是现代小说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诗词、戏曲、话剧等传统或外来的文体与现代小说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有机的文体互动。这些有意或无意的渗透,让文体从单一的独奏走向多声合鸣的合唱,拓宽了文学的表达领域与审美空间。然而长期以来,现代小说的研究焦点大多注目于小说“内容”,而“形式”研究却常常处于一个“失语”的状态,成为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薄弱”点。文体本身应有的光芒不应该被遮蔽,它是我们观察中国小说逐渐趋于“现代性”的一扇窗户。基于这个问题,淮阴师范学院教授王爱军辛勤耕耘近十载春秋,完成并出版了《诗性的浮沉: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

该书深入浅出,以严谨的逻辑梳理了五四运动以来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的范型样式,并指出其现象背后蕴含的生命形态与文化意蕴,具有文学审美与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价值。王爱军老师从现代小说发展的历史语境出发,将考察的时间轴放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间,分类整理了各个阶段的不同文体渗透在小说中的体现,认为其形式呈现为从“诗意化”趋向“叙事化”“写实化”的特征:即从文体自身的抒情性特质走向了时代的现实意识。由此,进一步讨论了在这样的演变过程中隐藏着“情”和“理”的悖论情形,尽管形式的“诗性”不能承受内容之沉重而逐渐让步于现实和理性的元素,但它作为创作者的精神意趣,却始终构成了文本背后潜流的存在。该书还阐明了文体形式和作家的人格素质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揭示了作家具有“内倾型”与“外倾性”这两种人格形态,并分别细化为三种不同的生命情态。当然,文体形式背后还具有精神文化及审美风貌的深层意蕴,书中也详尽强调了形式和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在关联性,在文学文体学、文化文体学方面有着深刻的价值内涵。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该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述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理论依据,它超越以往纯粹的人物述史或主体述史模式,以诗意体小说、书信体小说、散文体小说等发展变迁为轴心进行述史,从而窥见中国小说趋于“现代性”的面影。

笔者认为,该书作为一本研究文学“形式”的著作,它聚焦现代小说文本,回归文学作品的“现场”,史料翔实、旁征博引,将宏观的研究视野与微观的文本细读相结合,让小说的“形式”研究不再成为纯理论的空中楼阁的抽象论述,而成为一种紧贴时代脉搏,拥有真正鲜活生命气息的一种探求。全书的行文脉络清晰、章节分明、重点突出,将“文体互渗”的概念内涵、文化意蕴与研究意义等阐述的鞭辟入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为该领域研究的一部分空白增添了一抹靓丽的新色。此外,珠圆玉润的语言亦是该书的一大特点,让研究不流于枯燥晦涩而拥有了人文性的温度。

始于初心,臻于匠心。从问题的发现到一部新著的完成,不仅需要敏锐的眼光与一腔热忱之心,更是需要从一而终的毅力来耕耘,在精心打磨中让观点的雏形走向羽翼丰满。从曾经的博士论文构想为始,到如今二十余万字的著作完成,这近十年间的推敲,当真是“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诗性,是现代小说文体中浮沉回响的音符,亦是王爱军教授在学术研究中的精神气与主旋律。

一片诗心绘秋实,认真研读这本书,必会受益匪浅。

2024-01-10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37527.html 1 3 一片诗心绘秋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