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专版

攀高比强凝众志 工业强市谱新篇

——淮安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综述

■通 讯 员 陈大龙 冯尚尚 刘圣明 乔超群

融媒体记者 季明稳 刘 权

工业是国民经济命脉,工业强则经济强。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2023年9月,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做好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江苏推进新型工业化寄予厚望,去年全国两会期间,要求江苏“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去年7月考察江苏时,又勉励我省“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

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淮安作为发达省份相对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不充分的市情实际,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与深化践行总书记对淮安殷切嘱托紧密结合起来,持续深化拓展“153”发展战略,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市之要,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市道路,持续攀高比强、跨越赶超,全力做大总量、提升质量,聚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努力在全国全省产业布局中找准位置、彰显特色、作出贡献,在探索相对欠发达地区高质量跨越发展道路上更好展示“象征意义”。

坚持“工业为先”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前不久召开的市第八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指出:“市委多次强调,工业没有突破,谈发展就是空话;项目没有突破,谈贡献就是虚招;科技创新没有突破,谈未来就是空想。贯通起来看,就是要坚持新型工业化引领,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强化顶层设计

科学谋划工业经济发展路径

2021年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年度全市重特大项目攻坚实施方案、《培育百亿工业企业行动方案》,聚焦项目攻坚导向,狠抓龙头企业培育;2022年2月,出台《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项工程”;2023年4月,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聚力培育壮大“7+3”先进制造业集群……

一份份重要文件的出台,筑牢推动淮安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推动重特大项目攻坚、“四最”营商环境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引领全市工业经济扩总量与优结构、增质效与提速度协同并进;一系列创新政策的背后,也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于工业强市战略实施的科学谋划、坚定坚守,有力推动工业强市战略上升为淮安强市富民第一战略,聚焦工业、共谋发展成为广大干群的共识,全市上下攀高比强的信心有力提振、跨越赶超的决心显著增强。

矢志跨越赶超 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量质齐升

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我市经济总量不足这一主要矛盾,精准把握“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求,全力推动三个“跨越赶超”,确保“十四五”经济总量再上两个千亿级台阶。

坚持规模培育与创新转型两手齐抓,对外招大引强,对内培优做强,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促产出、稳增长;深入实施规模企业、上市企业、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载体培育和绿色制造、“智改数转”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项工程”,更大力度推进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绿色转型、质效提升。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等核心指标近三年平均增速居全省前列,省考指标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全省第十二进位至第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40%,先后获评省制造业“智改数转”“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两项督查激励事项。

科学谋划布局 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将建设具有较强产业支撑力、创新驱动力和开放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摆上“五个现代化布局”首要位置。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重特大项目产业之“锚”作用,明确全市“7+3”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定位,着重培育28条重点产业链,科学绘制产业链图谱、编制招商指南,整合协作配套、生产服务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资源,加快形成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体系。“7+3”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企业数、开票销售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60%和79%;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中,“7+3”产业项目占比达74.3%。

积极抢抓“新三样”产业风口,成功引入天合光能、捷泰新能源、比亚迪新能源商用车、天鹏锂能等“旗舰型”项目。2023年1—11月,“新三样”产业规上企业实现开票销售355.13亿元,增长51.86%,其中光伏产业链增长336.75%,有望助推智能装备及新能源年内成为我市首个超千亿产业集群。

做强板块支撑 县域经济破题推进

县域经济是市域发展的关键支撑。市委把县域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在八届六次全会作专题部署,确定工业强县、创新驱动、特色发展、系统施策的思路,有效激发各地内生动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以项目突破推进工业强县,以制造业贡献提升带动经济总量做大。

各县区以此为导向,聚力聚焦工业强县建设,持续深化开发园区改革创新,尤其注重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选准发展赛道,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标识度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成国家绿色工业园区。涟水县成功入选稷夏智库发布的全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榜单。金湖县蝉联“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3个全国百强县,创成全省首个省级仪器仪表产业园。洪泽区与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合作共建绿色低碳差异化纤维产业基地。盱眙县入选省知识产权建设示范县域名单。

聚焦“项目为王” 高质量跨越发展积厚成势

“十四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连续三年召开“新春第一会”部署推进,连续两年实施项目招引“3530”“4633”工程、工业项目建设“1320”“1422”工程,同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真正体现“以项目论能力、以项目论作风、以项目论实绩”,持续营造招商引资是“一号工程”、项目建设是“头版头条”的浓烈氛围,使项目攻坚成为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主旋律和最强音。

市县联动主攻项目招引

近年来,我市聚焦聚力抓招商、高位谋划筑平台,强化市县联动,统筹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各级“一号招商员”和专业队伍作用,持续打好中介招商、基金招商、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等“组合拳”,加快形成全员提供信息、专业化洽谈攻坚、分层次领导推进的工作格局和强大合力。

市级层面,坚持全方位“走出去”和高水平“请进来”相结合,每年精心谋划组织“3+7+X”系列招商活动,把城市推介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融合起来,持续提升淮安城市开放度、美誉度,不断扩大淮安“朋友圈”。部门层面,发挥职能优势,主动挖掘招商信息,积极开展自主招商活动,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县区层面,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在发挥好市级招引项目承接载体作用的同时,各自开展多形式、高频度的产业链招商。2023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02个,再创历史新高,其中百亿级项目5个。

量质并举提升项目质态

在注重项目招引数量的同时,尤其重视项目的体量、质量。市工信局牵头,建立健全项目分析研判机制,成立企业化运作的产业专班,组建专家智库,对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的质效和投资主体实力逐一研判评估,近两年共完成重大项目分析研判292个,为项目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将重特大项目作为导入资源、培育产业、增强动能的关键抓手,全力突破规模体量大、支撑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旗舰型、基地型重特大项目,为淮安工业“筑峰”。自2021年连续实现百亿级、200亿级制造业项目招引零的突破后,我市陆续引进并实施百亿级工业项目11个,均由相关行业领军企业投资,其中天合光能、中天钢铁、捷泰新能源、台华新材、南高齿等8个项目均实现一期竣工投产、二期全面开工,产能加速释放。

同时,加速突破更多科技创新、专精特新、战略新兴、智能制造项目和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的招引,为淮安工业“强基”,形成龙头型大项目顶天立地、科技型好项目铺天盖地的生动场景。2023年,新招引科技项目超300个,同比实现倍增;新开工亿元工业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达65.1%。产业项目的突破成势,初步扭转了我市项目“缺大少新”的状况,有力促进了跨越赶超的蓄能聚势。

全程管理狠抓项目转化

项目招引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投入效率、产出效益上。我市始终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针对项目在落地、建设、转化等环节的卡点堵点,建立三级协同推进机制。市级层面,每年度开展重特大项目百日攻坚行动,每季度举行重特大产业项目攻坚拉练活动,压紧压实县区主体责任和部门服务责任,特别是5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由市主要领导亲自抓、一抓到底;部门层面,建立重大项目布局指导、快速审批、要素保障、问题会办、服务转接等协同服务机制;县区层面,建立由党政“一把手”牵头负责的推进会办机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直通车”上报市主要领导解决。

2023年,由市工信局牵头,创新建立工业项目建设“五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全流程加大新招引、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新列统项目的跟踪、推进和服务,有力推动项目加速集聚、加紧建设、加快投产达效、支撑扩量提质。

项目大突破,带动投资大提升、发展大提速。近年来,全市工业投资增速长期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去年1—11月份,全市完成规上工业投资1044.1亿元,增长28%,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8.6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一;预计全年完成规上工业投资超1100亿元,新开工、新竣工、新列统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分别超400个、220个、160个,其中新开工50亿元以上项目超10个;新增长点贡献产值增量约500亿元。

突出“创新为要” 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突出企业市场竞争主体、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千企技改、专精特新、“智改数转网联”、绿色创建等行动计划,引导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抢占价值制高点,持续促进全市企业梯队优化、结构升级。

百亿培育挺起产业脊梁

建立市领导结对挂钩、百亿培育企业项目“直通车”、每月“家家到”及问题通报会办等制度,全力支持有扩张意愿的优质存量企业通过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拥抱资本市场、对接科技与人才等途径及时做大做强。去年1—11月,列入百亿元、50亿元培育的29户企业,共开工项目37个,完成投资420亿元;实现产值1088.3亿元,增长21%。“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增开票销售超百亿元企业2户、超50亿元企业5户,企业总数均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

深入实施千企技改行动,“十四五”以来共推进超过1000户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完成投资913亿元。

加大上市企业培育力度,威博液压、纽泰格2家企业成功上市,上市后备企业突破40户,进入上市赛道企业累计7户。

科技创新增强内生动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3年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1%,增长25%;国家高企数突破760家,增长14%;研发投入超亿元企业18家,是2020年的3倍;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180亿元,增长21%;累计创成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及以上创新载体318家。其中,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2023年培育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7家,苏北第一。

系统谋划“一核、一廊、三区、多点”创新布局,进一步做强科教产业园“创新之核”,实施县域科技跃升计划,累计建成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6个。2023年,成立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淮安分中心、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淮安研究院,建成南理工盱眙产学研合作基地、南师大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高端铸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魁元实验室落户淮安,实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专精特新蹚出发展新路

出台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服务专员制度,常态化推进高质量发展“巡诊”,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企业快速涌现,从“跟跑”变“并跑”“领跑”。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向强而争,实现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历史性突破,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户,是“十三五”末的6.25倍,其中2023年新增11户。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向大而行,累计培育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8户,较“十三五”末翻两番以上,总数苏北第二。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向优而进,累计培育市创新型中小企业834户,基础力量不断夯实。

企业质量、品牌、知识产权、服务制造等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我市成功获批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2021年以来,荣获省长质量奖、提名奖企业各2家,康乃馨织造入选工信部重点培育纺织服装百家品牌名单。2023年全市有效商标注册、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增幅分列全省第一、第四;累计培育省级两业深度融合试点19家。近两年,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获批数连续位居苏北第一。

“智改数转网联”注入新活力

深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实融合。做细诊断辅导,对1400家企业开展免费辅导诊断,力争年内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做实成果转化,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957个,总投资338亿元,有力引领企业加速降本、提质、增效。

大力推进智能化改造,全市规上企业生产设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4.3%,全省第六、苏北第一;累计创成省级智能工厂9户、智能车间62个,获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26项;苏盐井神创成国家智能工厂,实现历史性突破。

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全市分别有82.7%、84%的规上企业实现经营管理数字化、研发设计数字化。2023年,4家企业获评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全省第五、苏北第一;9个项目入选省信息技术创新优秀应用示范案例,全省第一;新增省重点培育专精特新软件企业2家,苏北第一;齐龙电子入围省信息消费优秀产品推广目录,苏北唯一。

网络化互联持续增强,“千兆城市”评价指标全面达标。2023年,3家企业获评国家5G工厂,实现历史性突破;西派集团入选工信部2023年数据安全典型案例,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制造业企业;中天钢铁获工信部5G应用征集大赛江苏区域赛一等奖;建成2个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注册量和解析量均居全省前列。

绿色制造擦亮发展底色

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开展绿色制造“十百千”行动,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和新兴绿色产业壮大,着力构建以节能、环保、安全为重点的绿色制造体系。

创新举措助企增绿,在苏北率先出台《淮安市绿色标杆企业认定办法》,深入开展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能效水平提升等系列行动。累计创成国家绿色工厂12家、国家绿色产品9件、省绿色工厂43家,实现国家绿色园区、国家绿色供应链历史性突破。其中2023年新增国家绿色工厂6家,苏北第一、全省第六。

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高质量开展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实现“三年”关闭退出任务全面“清零”,大运河沿岸1公里范围内10家化工企业搬迁工作已完成8家,清江石化、安道麦安邦“发展式”搬迁取得重大进展,淮安工业园区首批创成省化工园区。

践行“环境是金” 凝聚强大推进合力

大力践行“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理念,连续多年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市“一号改革工程”,着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推动实现经营主体满意度和营商便利度“双提升”,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满意度居全省第二。

要素保障 助推项目建设畅通前行

建立健全重特大工业项目要素保障机制,市级层面统筹整合用地、能耗、环境容量等紧缺要素资源,确保优质项目优先得到保障,实现“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绕项目转”。

积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倾力清理盘活闲置、零散、低效用地,变“沉睡资源”为“发展活水”,推动“地等项目”工作长效常态。“十四五”以来,共整合利用存量土地9.71万亩,编制形成22宗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工业用地储备地块。

加大项目排污总量、能耗指标保障。2023年,全市392个重大项目,实现环评豁免或审批全覆盖,创下全省环评审批最短用时纪录;搭建可转移能耗指标交易平台,工信部门推动实施企业节能降碳改造项目113个,形成可转移能耗指标45.2万吨,位居全省前列。

加大金融支持制造业力度。我市成功入选2023年中央财政普惠金融示范区名单,截至2023年11月末,全市银行机构制造业贷款余额524.86亿元,增长20.64%,高于各项贷款增幅3.19个百分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112.79亿元,增长108.68%;工业重大项目融资对接金额501.2亿元。

极简审批 推动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坚持以“快”字为要,推广“提位并联”“并联审+容缺办”审批模式;将多部门关联的“单项事”整合为企业视角的“一件事”;推行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专窗专办,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常态化开展“五证联发”,“拿地即开工”项目总数全省第二、亿元以上项目数占比全省第一。

工信部门创新推行“承诺+容缺办理”的项目节能审查服务模式,审查时长从省规定的15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针对产业政策要求较高的化工项目,在全省率先研究制定“一事一议”联合会商研判办法,有效破解化工项目落户难、推进难问题,累计同意落户34个,审批用时压减超40%。

应保尽保的要素保障、便捷高效的行政审批,推动淮安重特大项目落地开工、竣工投产的纪录不断刷新。百亿级项目从签约到实质性开工,中天钢铁用时100天,台华新材70天,捷泰新能源51天,巨石玻纤51天,天合光能一期32天、四期仅27天;从开工到首件产品下线,中天钢铁用时不到10个月,南高齿不到8个月,天合光能156天,捷泰新能源一期151天、二期仅120天。

精准服务 助企稳产顺行增信心

全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通过“党政亲商会”、“12345诉接速办”、“经济网格化服务”、“警企服务微信群”、“亲清连心·聚力同行微信服务群”、“审计监管赋能”、“法润淮商·合规助企”、“融媒直播《营商环境101》”、产业链供需对接、产业链综合党委、产业科技镇长团等服务平台与机制,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将更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认真落细落实、配套完善各级各类稳增长政策举措,2023年1—11月,累计减税降费及退税101.3亿元,有力支持企业轻装前行。创新财政集成奖补模式和免申即享方式,整合设立工业强市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两年共兑现资金5.46亿元,惠及企业1000余家。市级人才专项资金从3800万元增长到1.1亿元,有力促人才之聚、助产业之兴。2023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1人,实现历史性突破;入选省“双创计划”创业类人才名单4人,居III类地区第一。

新征程扬帆启航 新使命重任在肩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淮安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展示“象征意义”的全面展开之年。展望未来,淮安将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拿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以久久为功的耐力与发展创新的改革劲头,全面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努力打造具有淮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展示“象征意义”。

2024-01-04 ——淮安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综述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37117.html 1 3 攀高比强凝众志 工业强市谱新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