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经济强,才能城市强

——一论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市第八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提出,聚焦做强经济实力这一根本,深化改革创新,建强先进制造业等五个方面支撑,加快建设群众自豪、外界认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这一部署要求体现了一个朴素却又深刻的道理:经济强,才能城市强。

说到城市强,许多人会联想起明清之际的淮安。那舟楫往来、百货骈集的盛景,那市声嚷嚷、肴馔香溢的富足,诉说着淮安盛极一时的繁华和荣光。然而,交通的繁忙、商业的兴盛和淮扬名菜的光大仅仅是直观可感的图景,这些图景的背后,则是明清时期淮安雄厚的经济实力。马可波罗说:“淮安是一个十分美丽而富裕的城市。”黄仁宇《明代的漕运》中列出当年的全国18个大城市,淮安位列第九。运河岸边的巍巍淮关、街巷纵横的名镇河下、蜂拥西坝的七十二家盐局等等,无不证明淮安是当时的国家经济重镇,经济强是淮安赢得“运河之都”美誉的根本支撑。

岁月荏苒,时节如流。历史进入近代,诸多新因素加入到形塑城市实力和地位的进程之中。上海曾是太湖平原六府一州的边缘区域,却在开埠之后迅速成长为远东数一数二的国际都市。彼时,淮安的“沉”与上海的“浮”互相映照,折射出资源禀赋、历史机遇等各种因素在城市变迁中的角色,而变迁的根本仍然指向经济,印证着经济强才能城市强的至理。

新中国成立后,以军重工业为先导,中国城市格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完成了新的调整,一批城市成长为全国或区域工业中心,相应地,这些城市在教育、文化、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也往往走在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的湾区和三角洲地区因率先加入全球分工而迅速崛起,内陆城市虽然同样取得极大发展,但城市实力和地位仍不可避免地再次“洗牌”。从各类城市百强榜单的历史变动看,经济实力是城市排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这不仅因为经济本身就是城市实力的构成性指标,而且因为经济也是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支撑。张家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率先提出文明城市概念,并成为唯一六度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县级市。“仓廪实而知礼节”,没有非同一般的经济实力,张家港绝无可能产生超前的文明城市概念和冠绝县域的创建成果,这也再次证明经济强是城市强的先决条件。

那么,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是怎样强起来的呢?“运河之都”淮安的繁盛,其初始条件是淮安在运河经济中的枢纽地位;(下转A2版)

2024-01-02 ——一论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精神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36922.html 1 3 经济强,才能城市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