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吴海涛
通 讯 员 王立华
本报讯 “我们一季下来要用到地膜500公斤左右,买时12元/公斤,统一回收价为6元/公斤。这样一来,可以减少一半的费用,每年可以省下三四千元,同时还能保障夏季耕种不受影响。”日前,洪泽区岔河镇的种植大户高爰春高兴地说。
长期以来,农膜都是农业生产的推动器,农民们种地有句口头禅,“地膜盖一盖,增收几百块”,这里的“地膜”便是农膜的一种,能够起到提高土壤温度、保持水分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农膜的大量使用,废旧残膜因为难以降解、回收等难题造成新的污染,许多农户甚至将废旧农膜填埋或扔在田间地头,以致“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高爰春在当地承包了60亩地种植甘蓝、辣椒等蔬菜,为了防草害、增温保湿,每亩设施大棚内铺设了15斤左右的地膜。“过去处理废旧农膜的方法简单粗暴,就是把它直接撕扯出来,再堆放在路边或者田头。之所以不直接放在田地里,是因为那样会影响到农作物的根系发展。”高爰春坦言,这样的处理方法虽然省时、省力,但随处飘散的农膜不仅会影响到乡村环境,还会造成土壤污染,危害土壤地力。
为了解决废旧农膜处理难题,今年以来,洪泽区在各乡镇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以每公斤6元的价格收购废旧地膜并进行无害化处置。
“我们主要收购淮安以及周边县市废旧农膜和废旧地膜,收购量为4000吨/年。农膜回收后主要供应周边塑料制品厂生产制作秧盆、快递袋等产品。”淮安盛发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周保忠介绍,将废旧农膜统一回收、简单处理后,集中运输到废旧塑料回收再生厂,经过清洗、粉碎、熔炼、挤压等工序,制作成塑料再生颗粒,不仅做到了废物回收再利用,还实现了农膜“变废为宝”。
记者了解到,我市除了依托再生资源回收点、回收加工企业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还在面积较大的农业基地或园区内建立回收网点,方便就近回收,优化了回收网点布局。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回收网点102个,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回收网络体系。同时组织县区开展废旧农膜综合利用规范点申报,通过对规范点的培育和管理,对各县区辖区内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回收网点建设更加完善,不断提高我市废旧农膜回收及综合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