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然而,财政奖补落地兑现过程中曾经存在的“散、繁、难、慢”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困扰着广大市场主体。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惠企利民纾困政策直达基层的工作要求,2020年,淮安运用法治化思维探寻问题解决路径,在全国率先启动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通过实施“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站直达”的“四个一”工作机制,优化再造流程、精简事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减少申报材料,打造“精准、标准、透明、协同、便利”的“阳光奖补”平台,为全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改革贡献了“淮安智慧”,提供了“淮安方案”。
为确保改革稳步推进,淮安先后出台了《财政奖补实施方案》《网上集成管理办法》《规范平台运行的意见》等制度性文件,指导和规范改革工作。市行政审批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处处长傅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淮安按照“应集尽集”原则,全面梳理惠企政策,特别是对资金兑付类的惠企政策,梳理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的8类奖补政策并建立715项财政奖补事项目录清单。同时,对企业实行入库定制管理,对12.1万户入库企业采取普惠政策全量推送、按行业推送、特殊政策定制推送等政策匹配方式,实现“政策找企业”;依托市、县(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置财政奖补专区,重点镇(街)设置专窗,对原本分散在15个行业部门的715项财政奖补业务实行全市域统一管理,让经营主体通过线下专窗、自助端和线上PC端、APP办理所有业务。
在查找上述改革的相关档案时,记者发现,奖补事项原本是需要企业、群众自主申报,2022年之后,部分奖补已经实现了自动“找上门”。发生这一显著变化的原因,在于为了巩固和扩大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成果,淮安升级并深化了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通过挖掘梳理“免申直补”事项,开发了“免申直补”功能模块,将“免申直补”事项分为资质认定类、评审评选类、纾困助企类等10个类别,分类构建系统关联模型,打造业务流程,通过平台自动比对、人工核验等,实现奖补资金主动、精准发放。“免申直补”成为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2.0版最亮眼的成果。截至目前,全市“免申直补”事项已拓展至413项。
改革没有“休止符”。2023年,淮安制定《淮安市深化财政奖补资金直达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打造“新概念、新机制、新应用”“一站直达”奖补平台,改革也因此进入了全新的3.0版本。据了解,淮安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3.0版在政策企业“画像”能力、资金兑现管理能力和证照信息共享能力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推动实现政策和事项管理更精细、业务流程和服务更优化、奖补资金兑付更快捷、平台功能运行更智能。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从企业“上门找政策”到政府“上门送政策”……短短三年多时间,持续迭代升级的淮安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让政策执行的质效实现了跨越式突破:集成化程度全国最优、服务效率全国最高。
回眸处的价值观照
回顾淮安在改革创新上的重要贡献,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问世虽迟,意义却更为重要。原因在于,这是一项可以多维解读的重要改革,它触及的不仅是财政奖补“政策散、流程繁、办理慢、兑现难”等共性问题,更包括数字时代政府治理的观念变革问题。
政策兑现的方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效果。增加流程、设立审核“关卡”,看似有利于保证财政奖补资金“万无一失”地抵达申请主体,但恰是繁冗的流程本身削弱了政策的兑现水平。特别是一些奖补资金总额不大,却需要申请主体履行各种手续、经历多道审核,以至于一些主体望而却步,进而导致政策含金量“缩水”;即使申请成功,也往往要耗费不少成本。
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有两个:一是长期以来权力本位形成的惯性思维;另一则是施政过程中对“万无一失”的追求。相比之下,淮安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流程再造等机制创新为驱动,推动财政奖补政策直达各类主体,表达了至少三个方面的观念升维:首先,好政策只有高效落地才能称其为好政策,此之谓“大道至简”;其次,需要通过技术善用实现政府善治,这是数字时代政府治理方式的必然趋势;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政府治理需要更积极地从“权力视角”转向市场主体视角。一言以蔽之,数字时代的政府治理要着眼于成事,更要追求精准高效地成事,而这离不开治理观念的革新和治理举措的创新。正是在这里,财政奖补集成服务的淮安改革显示出极强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