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在此基础上,市司法局统筹全市六家龙头律师事务所资源,与市台办、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经信委、市工商联、淮阴师范学院等对接,分别组建市台资企业、重大项目、外资企业、中小企业、非公企业(民营企业)法律服务中心,组成“律企同行”法律服务团,分组开展服务竞赛,定期“晒实绩”。
随后,“律企同行”法律服务团把有法律服务需求但没有法律顾问的企业列为重点服务对象,按照“看病免费、治病优惠”的工作思路,唱好“走访、体检、开方、治病”四部曲,构建线上线下防控风险网络,同时创新推出九项免费、一项优惠的“淮十条”法律服务产品,免费为企业提供开发法律服务软件、法律体检、法律咨询、法律培训、矛盾调解服务、上门办理公证、完善法人治理机构、重大经营活动法律论证、编制法律风险防控手册等服务。
据统计,经过一年半的创新实践,“律企同行”法律服务团直接服务对象覆盖了1136家企业,包括企业高管、中层管理人员、普通员工、企业供货商,累计提供上门服务1043次,审核合同187次,开展法治宣传708次,线上访问1.2万人次,为企业解决法律事务问题799个,有效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2.6亿元。
品牌享誉全国后,“律企同行”的扩容升级之路没有停歇。2018年,市司法局通过加强党建护航,助推“律企同行”服务升级,该局党组6名成员、6个机关党支部与12家律所的党支部联合实施“1+1+2”结对共建,开展“百名律师党员走访千家企业”活动,建成覆盖全市、惠及7个县区、10个园区的立体式服务网络,服务对象扩大到5000家企业。
回眸处的价值观照
“律企同行”作为一项仍在生龙活虎地实践着的创新举措,其价值不仅表现为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或推广,也不仅表现为淮安企业因此而收获的实惠和便利。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律企同行”是一项值得探讨的方法创新,其中蕴含着对市场与政府边界关系的深入思考。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出现过“找市场还是找市长”的讨论。由谁主导资源配置,是这场讨论的内核问题。数十年间,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始终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如影随形,以至人们宏观上早已认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微观上仍莫衷一是。从“律企同行”问世的背景即可发现,一些问题不管“找市场”还是“找市长”,都不能完全解决。换言之,在市场与政府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边界,相反在很多时候需要两类主体共同发力。
“律企同行”可以理解为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律所与企业为主体的方法创新,其成功的秘诀正在于有效结合了政府和市场两类主体力量。对一些初创企业、小微企业来说,聘用法律顾问不仅意味着企业成本增加,且法律顾问未必能解决企业遇到的所有涉法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既要求服务团队快速响应,也希望服务费用可承受。从律所角度看,罗致一个团队为某企业服务,即使操作不难,但成本也必然随之增加,企业所支付的服务费用就相当可观了。也就是说,即使企业和律所有合作意愿,也未必能够真正达成合作。此时,司法行政部门的优势得以显现:以政府部门之“手”,握住律所与企业之“手”,形成三方协作格局,结果是律所和律师在服务中赢得口碑和业务空间,企业则以较低成本享受到多样化的法律服务,司法行政部门则有效履行了公共法律服务职能,可谓“一举三赢”。
改革开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冲破了既有的观念桎梏和制度、政策上的条条框框,“律企同行”的成功同样如此。当“找市场还是找市长”的讨论被放置在具体问题之中,我们也许能够发现,政府与市场在微观领域未必具有清晰的边界,很多时候恰恰需要两类主体协同发力、携手同行。在这个万物连接的数字时代,“律企同行”已经证明了其所具有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