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 宇
本报讯 陈女士今年40岁,数天前出现上腹部疼痛症状,自行口服药物后,症状没有缓解;3天后,出现黑便,每天六七次。家人立即将其送至市二院急诊就诊。到达医院时,患者出现乏力、冷汗、晕厥的休克表现,紧急转入ICU,检查提示“重度贫血”。由于病因未明,且病情不断加重,医生予以输血止血治疗,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前来会诊的消化内科副主任乔晓博士考虑是消化道出血,将其转入消化内科病房,并行胃肠镜检查,但没有发现任何出血病灶。
小肠段的消化道出血大多数比较隐匿,因此胃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而此时,患者的血红蛋白已经低至48g/L(正常值120—160g/L),为重度贫血。乔晓怀疑出血点在小肠处。为探究病情,叶彬、赵铭铭医师在乔晓的指导下,运用小肠检查利器——双气囊小肠镜,对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果然,他们在小肠中段发现一个巨大憩室,憩室壁上有多个溃疡灶,明确诊断为“回肠Meckel憩室合并溃疡出血”。
据介绍,小肠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血管性疾病、肿瘤、炎症性病变、小肠憩室及小肠寄生虫等。小肠憩室多发生于十二指肠降部,可能与十二指肠降部法特氏壶腹周围有胆管、胰管和血管通过有关,加上局部肠壁比较薄弱,腔内压力增大或肠外邻近组织牵拉,软弱的肠壁被迫疝出,逐渐就会形成囊袋状憩室。由于憩室部位靠近穿经肠壁的血管支,血管被侵蚀破损后可引起憩室出血。此类出血大多为无痛性并不伴发憩室炎。
Meckel憩室是一种消化道的先天畸形,溃疡出血则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发现病灶后,医生用钛夹标记定位,将陈女士转到胃肠外科施行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不久即可出院。
人的小肠通常有4—7米长,可谓“九曲十八弯”,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的临床难题,传统的胃镜、肠镜只能对患者上消化道、下消化道疾病进行诊治,但对深部小肠束手无策。小肠镜被称为小肠内的“千里眼”“神枪手”,不过,其结构复杂,加上极高的技术要求,让许多消化内科医生望而生畏。
市二院在苏北地区率先引进双气囊小肠镜,其相较于传统的单气囊小肠镜,全小肠检查成功率更高。乔晓介绍,双气囊小肠镜是诊断小肠疾病的开拓性的技术进步,可以对全小肠进行彻底检查,视野广、图像清晰,不仅可用于诊断,还可活检确定病因和镜下止血。不过,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比普通胃肠镜检查风险高,操作不当容易导致出血、穿孔等不良后果,这就需要技术娴熟的医生操作。
近年来,市二院消化内科积极发挥专科作用,充分利用拥有苏北第一台双气囊小肠镜的优势,攻破传统消化道检查盲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科室拥有高水平医护团队,技术成熟先进。在小肠镜技术的辅助下,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在炎症性肠病、多发性息肉病、小肠肿瘤、小肠出血等小肠疑难疾病及小肠急危重症诊治方面深耕,大大提高了小肠病变的诊治率,使医院小肠疾病诊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