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创建食品安全“透明共治”新模式的探索思路逐渐明晰。
2015年4月,淮安结合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和江苏“智慧城市”建设要求,研发“淮安市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信息化系统”,通过布局“三类终端”、打造“四大模块”、创建“五个数据子库”,推动食品安全“透明共治”。
具体做法上,即为食品安全治理提供“生产经营者终端”“监管部门终端”“消费者终端”,实现信息共享、社会共治。此外,以信息透明为导向,按照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特性,把食品安全监管细分为餐饮、菜市场、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四大类,分别确定监管重点,制定相应措施。
监管方式之变,理念思维是先导。时任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曾在接受采访中表示,要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就必须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政府首先要搭建起从田头到餐桌的全方位充分透明的监管平台,并依法及时、准确、全面公开食品生产经营安全信息,以透明促规范、促公开、促安全,从而对违法者形成最大震慑,对被监管主体形成最硬约束,为消费者提供最好保护。
2016年12月6日,由食品安全指数研究工程办公室主办的“食品安全透明共治淮安模式研讨会”在淮安举办。通过研讨、座谈和考察,一个针对性强、实践性强、有效性强的信息化“食品安全透明共治淮安模式”具体真实地呈现在了大家面前。专家们认为,淮安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信息化系统将生产经营全流程、监管执法全过程和社会公众评价全方位“上网”,有效破解了食品安全监管难题。
回眸处的价值观照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淮安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积极转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理念、监管思路和监管方法,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安全监管模式进行完善优化,有效填补了传统监管模式的漏洞和空白。
实践证明,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终端的淮安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体系,有效推动了食品生产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同时使“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要求实现了技术性地“落地生根”。
由是观之,“透明共治”的成功密钥恰恰在于通过数字化手段,让监管者、企业和社会各界走上舞台,站在“聚光灯”下,找准各自位置,扮好各自角色,尽好各自职责,履行各自义务,做到食品安全人人有责、安全食品人人共享。
阳光是大道理,透明是大智慧。伴随“互联网+”步伐,信息技术大显身手,转化为增强政府监管与社会治理能力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手段。以数据的流通提升监管“生产力”,用“大系统、大数据、大平台”推动监管方式转变和监管效能提升,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做好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普遍共识。
毫无疑问,“透明共治”的核心思维是大数据思维和系统化思维,核心理念是整合与共治。“淮安模式”既是“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造,也是推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与时俱进、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