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淮安市政·社会

一年一清明 一岁一追思

■冯 妍

人间四月,杏花微雨,又是一年清明至。

我坐上归家的列车,从喧嚣繁华的都市出发,穿越人海去祭拜我所敬重的人。三年疫情,阻断了我的回乡之路,只能在淫雨霏霏的时节,在遥远的他乡以薄酒敬故人。如今,我终于得以在陌上青青之时循着这段念想走进故里。毕竟,山与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一袭春雨应邀而至,轻刷着南方特有的红土地,落在了森林,落在了湖泊,也落在每个人的心上。似乎正是这场或滂沱或细微的雨,悄然拉开与先人相遇的帷幕,让缅怀的情绪肆意流淌在阡陌的新绿上,弥漫在潮湿的空气中。撑着伞缓缓爬上山头,风合时宜地大张旗鼓。我索性张开臂膀,让风越过我的肩膀,去感知自然的气息。此时的思绪被风扯远,止步于心灵深处。那些远去的人、事、物,就像涨水一样,在回忆中泛滥开来,湿了山河,湿了梦境,也湿了记忆。

曾经的我不理解,为何人们总会在清明时节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地奔赴家乡。只是为了除掉坟包上疯长的青草,在墓前插上几炷香,摆上几盘祭品?长大后,我才明白,死亡并非终点,它只是另一种永恒,纵使生命短暂,但怀念可以将生命再次点燃,也让我们有时间去面对死亡,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向死而生,便是清明。千百年来,慎终追远已然凝成一朵永生的花,永不枯萎,永不凋零。

遥想往日,鞭炮的轰鸣和漫天的纸钱灰烬总会应清明之时出现,以体孝道和聊表忧思。于是,鞭炮、纸钱和清明相互联系,在我记忆的深处盘根错节。

而此次返乡祭拜,这样的习俗已悄然发生变化。人们不再用鞭炮去遥寄相思,而仅仅保留了除草添土之节,以一束鲜花寄故人。甚奇之,问及乡人,曰:不必拘泥于形式,怀着一颗诚心,足矣。他的只言片语中,流淌出新时代人们对清明的新理解。离开墓地时,我回望坟头,不似往日红纸遍地,只剩土地在静默着哀伤,似乎在盼望着,另一个世界,也如人间,繁花似锦。这些细微之下,隐藏着冰面破裂的巨响。

心若清明,时时可新。古语云:生前床边一杯水,胜过坟前千堆灰。乡人想必已然深谙此理,或是在逝者墓前敬奉鲜花诉衷肠,或是以云祭扫的形式缅怀先烈,这般形式尽显低碳环保之风气,使万物“清净而明洁”。祭扫的外在表现不断展新,但那份对先人的温情和敬意从未消逝。

悠悠的时光赋予了清明厚重的历史,让人在追思故人中寻找自己的根和魂,知所从来,知其所往。一杯清酒,一捧黄土,一阵风起。先人生于长空,长于烈日,翱翔于风,创造了那段为后人称道的岁月。我一伸手,便于死亡中感知到生之来处,于一无所有中看见永恒。思念绵长不可言说,于是便将寸寸思念编织成一树花开,缀于清冷的枝头,召唤着回忆的蝴蝶翩跹而至。

忽而有所悟,也许正是追忆成殇,才让世间之人更体会到每个安稳的当下弥足珍贵。或与家人灯火闲坐,或与知己围炉夜话,或与路人一个微笑……这些看似寡淡无味的日常,都是照亮我们生命的柔光。余生不长,哪怕为生活劳碌奔波,亦当多念亲恩、珍惜挚爱、感恩曾经。

返回的时候,雨势加大了。雨珠打在伞檐,继而滴落在地,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势。随处一望,老树巍然伫立于雨中,轻诉着岁月的变迁,粗糙的纹理是被故事压折的时光的褶皱,积蓄了过往的病痛神伤。杏花在哀思中瓣瓣剥落,花草于悲戚里淌着点点相思泪。本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因着一段相思,将江南晕染成朦胧的山水之作,也就有了“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的抒情之作。

时光清浅,清明雨上,酒洒天地间,祈祷日月祥。无论年华如何消逝,你我始终记得来路,因为爱与思念可抵岁月漫长。

2023-11-06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31948.html 1 3 一年一清明 一岁一追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