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专版

以匠心致初心 以恒心致未来

——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项目建设者风采展(二)

■融媒体记者 刘 权 通讯员 王 鑫 李伟伟/文

融媒体记者 刘志钧/图

2022年1月8日,随着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项目全面开工,这艘投资超200亿元的钢铁行业巨轮在淮安扬帆启航。无数中天钢铁人日夜奋战,推动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实现高水平发展,向全市人民展示了中天钢铁扎根淮安、建设淮安的决心和信心。

在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项目建设第一线,有这样一批优秀人才,他们把集团赋予的使命记在心间,把建设全球首家金属材料深加工“灯塔工厂”的责任扛在肩上,用汗水浇灌梦想,用创新成就未来。为全面展示我市重特大项目建设者的青春风采,本报特推出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项目建设者风采展系列报道,讲述中天钢铁人的奋斗故事。

沈剑良:

担当工艺先锋 雕琢精品生产线

今年6月6日,在中天钢铁超高强精品钢帘线项目一厂半成品车间,第一条生产线启动;6月28日,第二条生产线启动。不到一个月时间,连续启动两条半成品生产线,刷新了钢帘线行业新纪录。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一厂半成品工艺工程师沈剑良倍感自豪。

沈剑良在钢帘线行业深耕十多年,成为半成品工序技艺精湛的技能工匠。今年3月,他来到中天淮安项目后,投入到半成品生产线启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中。“设备不同,人员配置不一样,不能照搬以前的经验。”虽是钢帘线行业里的“老兵”,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项目,沈剑良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半成品是钢帘线的原料,直接影响后道工序和产品性能。沈剑良深感责任重大,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与同事们密切配合,摸清设备工作原理,充分利用设备及生产经验,研究设备调试最佳方案。“半成品的工序多、工艺参数多,我们通过大量数据的积累,使设备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沈剑良说,大家的工作劲头非常足,不分昼夜、加班加点进行设备安装调试。有一次,为确保加热炉顺利开炉,沈剑良一直忙到次日凌晨3点,在休息了一个多小时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厂半成品车间启动的第一条生产线就基本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平,这让沈剑良和同事们的信心更足了。有了第一条生产线成功经验的铺垫,一厂半成品生产线快速扩充。“现在已经启动了4条生产线。”一厂半成品车间内机器轰鸣,沈剑良指着持续运转的生产线介绍,根据后道工序的反馈情况,他们仍在持续优化工艺,不断提高半成品品质。

为提升工人的岗位技能水平,车间针对性地制订了不同的培训计划。作为工艺工程师,沈剑良倾囊相授,帮助工人全面了解半成品工艺知识。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不管多晚,只要工人有任何问题咨询,他总是耐心地讲解,甚至赶到车间手把手指导。

“热爱工作岗位,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并持之以恒,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沈剑良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助力中天淮安项目建成全球先进的钢帘线生产基地。

孙晨:

生产一线有钢铁般意志的带头人

“作为生产一线带头人,必须作出表率、冲锋在前。”这是一厂半成品车间生产工艺领班孙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钢铁行业从业超过10年的孙晨,有钢一样的意志、火一样的情怀。2022年,听闻中天淮安超高强精品钢帘线项目开工建设,作为土生土长的淮安人,孙晨回到家乡,加入中天这个新的“大家庭”。“我之前从事的轧钢工作,是让钢铁在加热后变形。钢帘线的生产,则多是在常温状态下让钢铁产生物理变形。”孙晨坦言,由“热”到“冷”的跨界,意味着他要从头再来。但孙晨毫不畏惧,他决心在全新的机遇里实现自身价值,也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镇江接受岗前培训期间,孙晨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努力跟着师傅学技能,把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因成绩优异,他获得了考核最高等级——教练,并在培训结束后留了下来,从“学生”变成了“老师”。“后面去镇江接受岗前培训的中天淮安项目技术员工,有三批是由我们这些‘新老师’带的。”孙晨笑着说。

今年3月,一厂半成品车间进入生产投试阶段,孙晨和一批领班回到淮安。“让你们回来就是要带头冲锋。”领导叮嘱说。孙晨暗下决心,一定要发挥表率作用。

在施工方未离场时,孙晨和其他领班就进入厂房开展保洁工作,以便更早地熟悉厂房和工作环境。设备进场时,他们又带领操作工配合设备厂家进行机台安装和调试。“这些设备和我们之前学的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设备厂家也不一样,需要在设定上进行调整。”孙晨说,他们跟着部门生产经理、工艺工程师在车间里边学边调,“有时连熬几个大夜,身体虽然疲劳,但把一个个问题解决了,心里感到十分充实、很有成就感。”

随着一条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孙晨带着干事激情,满怀信心投身工作。“有幸踏上中天淮安项目这艘‘大船’,我将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提升技术和能力,随着‘大船’一起远航。”孙晨说。

王小均:

给设备“望闻问切”的“妙郎中”

他,深耕钢帘线行业十余年,扎根岗位,钻研机械维修技术,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游刃有余地“诊治”设备的各种“疑难杂症”,是同事眼中的“技术大拿”。他就是一厂维修副经理王小均。

去年12月底,王小均在寒冬来到中天淮安项目,投入到火热的项目建设中。湿拉设备安装工作启动后,王小均发现眼前的设备有点陌生。“以前熟悉的拉拔、收线设备是分开来的,淮安项目的机台却是连体的。”王小均说,没有成熟的方案可以借鉴,他和同事们在安装过程中不断摸索、验证和改进,攻克了一批难点问题,圆满完成了任务。

今年,王小均又参与了合金、大拉、中拉设备的安装调试。“生产厂家懂设备,但不一定懂工艺。”王小均发现部分设备不稳定,特别是工艺要求较高的合金线设备,出现车台振动过大、噪声异常等现象。经验丰富的王小均一眼发现了原因所在,立即和供应商沟通,通过更改程序使设备得到优化改进。

中天淮安项目单体工厂大,设备聚集成群。因此,一厂实施网格化管理,确保每一台设备、每一处作业都有对应的维修人员。维修犹如治病,唯有技术高超才能手到病除。针对新员工较多的情况,项目采取以老带新模式,做好“传帮带”工作,加快新员工成长步伐。作为维修副经理,王小均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对新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分享个人工作经验,很多徒弟出师后很快独当一面。“设备运行持续稳定,我们没有拖后腿。”王小均骄傲地说。

在生产一线,用机械代替人工劳动完成生产作业是大势所趋。除了保障设备稳定运行,王小均还努力创新探索,着力提高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合金放线自动转换成功率太低了,如果没有工人干预的话,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三四十。”王小均指着合金放线设备说,根据公司要求,他设计了两套方案,并正在进行验证,有望将合金放线自动转换成功率提高到100%。

“公司现在处于产能爬坡阶段,每周甚至每天都要上一个量,维修保障工作必须做到及时、高效,为项目保驾护航。”王小均说,他将坚持战斗在维修第一线,竭尽全力保障项目建设生产。

戴叶亮:

在“守”与“变”中与企业共成长

从轧钢厂到钢帘线项目,从操作工到管理人员,戴叶亮在中天钢铁的成长轨迹,也正如中天钢铁的发展步履,一路向前。

在中天钢铁集团第三轧钢厂,戴叶亮一直扎根生产一线,年纪轻轻就成为车间生产骨干。2020年,他还在企业举办的技能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你们愿意到南通或者去淮安吗?”今年初,随着集团的发展壮大,需要抽掉骨干人员充实到各地项目。令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在集团本部工作10年的戴叶亮愿意到中天淮安项目工作。

“中天在淮安投资建设这么大的钢帘线项目,正是用人的时候,我作为淮安人,为家乡、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应该的。”戴叶亮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但钢帘线生产和轧钢生产差异巨大,戴叶亮完全是个小白,需要从零开始。他对自己说:“既然已经选择,就要风雨兼程,坚持下去。”在接受岗前培训时,他放下轧钢业务骨干的那份骄傲,虚心学习、认真实践。

学成回淮后,戴叶亮被借用到正缺人手的安环处。但两个月后,戴叶亮找到领导,主动要求下钢帘线成品车间。“安环工作不是比车间轻松点吗?”家人对他很是不解。戴叶亮的解释很简单:“我想学点东西。”当时,新车台刚进车间安装调试,他认为正是学习生产技能的好时候。

钢帘线是汽车轮胎的骨架材料,关系着行车安全。成品工序是钢帘线生产的最后一道关,作为操作工,戴叶亮深感责任重大。“在镇江虽然学到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但很多工艺要在实际生产中才能学会。”戴叶亮说。在跟着领导和工艺工程师学习时,他不放过任何一个产品工艺细节,努力做到最好。

“工作能力强,工作态度好”,这是领导对戴叶亮的一致评价。在操作工岗位只干了3个月,戴叶亮就被提拔为领班。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领班,戴叶亮不仅注重提升员工的生产技能,同时积极做好员工思想工作,注意员工情绪变化,常与员工促膝谈心,要求员工认清形势、瞄准目标、扎实工作,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力推动了车间扩大产能、提高质量。

2023-10-16 ——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项目建设者风采展(二)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30276.html 1 3 以匠心致初心 以恒心致未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