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淮安经开区

奋力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经开区强化民生保障

■通讯员 董八林

本报讯 近年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民政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关切,着力兜底线、增福祉、优服务、提质效,织密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奋力当好经济发展“稳定器”。

“慈善+社会救助”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了让困难群众更及时、更全面地获得救助,今年初,经开区积极探索,深入推进“慈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模式,对辖区内的特殊困难群众、独居老人、失智老人、困境儿童、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等实施帮扶行动,将困难群众数据信息与慈善救助资源数据实行互通共享,主动向慈善组织反馈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果,帮助慈善组织减少调查环节,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分析研判全区救助对象需求信息,根据需求,在助医、助学、促进就业等方面科学设置年度慈善救助项目,实现了社会救助与慈善救助的有效衔接和优势互补,在满足困难群众救助需求、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方面效果显著。“慈善+社会救助”帮扶行动已惠及困难群体993户1130人。

全面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经开区精心打造功能复合、方便可及、保障基本、服务专业、层次多元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综合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具有“三入四嵌一床位”功能的养老服务综合体,构建“一刻钟为老服务圈”。聚焦“一餐热饭”,依托街道综合性为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老年人助餐点,委托社会力量运营,辐射周边小区,为区内老年人提供助餐、送餐上门服务,探索助餐优惠服务。聚焦居家安全,聘请专业机构“一户一案”确定适老化改造内容,为7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聚焦智慧助老,为养老服务机构配发安装摄像头设备设施,实现对消防安全、夜间巡查等工作的精准实时监管。持续开展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实施关爱守护行动,将全区60周岁以上的残疾、重病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和高龄独居老年人纳入关爱巡访对象,推进居家需求化养老、社区嵌入式养老和机构专业性养老融合,打造具有开发区特色的“三边”(家边、身边、床边)、“四不离”(不离家、不离亲、不离熟悉环境、不离熟悉朋友)养老服务体系和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方便、舒心的养老服务。

加强儿童福利与未成年人保护。通过建立三项机制,推动重点未成年人服务管理精细化。一是建立走访核实机制。组建以儿童督导员等为主的走访队伍,在寒暑假分别开展一次困境儿童集中走访,每季度分别开展一次困境儿童家庭随访。落实困境儿童义务教育资助、孤儿助学、明天计划、医疗救助等政策措施,集中开展物质帮扶、点亮“微心愿”等活动,切实让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二是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等工作手段,建立“望闻问切”主动发现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三是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教育、公安、残联等部门数据共享和信息比对,做好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内数据维护,健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信息台账,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今年以来,经开区共为13名孤儿、95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167名患病、重残困境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179.27万元。

统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推动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加快社区服务能力提升,围绕人才培养、组织培育、专业服务、社区治理等方面,细化指标、明确目标、量化考核,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开展智慧社区建设试点,积极推进“五社联动”,探索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持续深化社会事务工作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殡葬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南马厂三里公益性公墓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公墓收费标准。目前该公墓已正式投入使用。健全残疾人“两补”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全程网办”“跨省通办”政策宣传,提高精准发放率。今年上半年,为2119名残疾人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经费408.84万元。认真开展门牌编制和全区新建道路命名工作,完成门牌编制档案资料信息化采集和规范化管理。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强化党对社会组织的全面领导,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建立党支部9个。

2023-09-06 奋力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27128.html 1 3 经开区强化民生保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