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何 弦 周 洋
杜勇清
从温饱奔向小康,在改革大潮中劈波斩浪的淮阴市(现淮安市)乡村百姓,用“两专一基”的神来之笔写下了创业致富的精彩篇章。
对此,1996年1月6日,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陈焕友在听取淮阴市委工作汇报后指出:“你们紧紧围绕实现小康这个目标,来组织全市各项工作。在稳定发展粮棉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搞‘两专一基’,就是专业户、专业村和基地乡,这是符合淮阴实际的,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经济总量的关键措施。”
档案中的改革记忆
在淮安市档案馆,记者查阅1995年1月13日中共淮阴市委三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材料发现,当年的一份会议文件明确提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上规模、上水平,要在生产要素组合和生产方式上有新的突破。这就是要推进规模农业,发展主导产业。所谓规模农业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优化生产要素结构,组织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以寻求农业的规模效益。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农村围绕种、养、加,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基地乡。”
关于这段历史,2018年出版的《淮安改革开放40年图志》一书中也有相关记载:“1995年7月11日,市委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两专一基’摆在突出位置,将其作为发展淮阴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工作,要求全市上下各行各业,都要为‘两专一基’服务,提供电、水、场地、技术、资金、种苗、农资、销售等各种便利,鼓励兴办‘两专一基’龙头加工企业。”
改革中的先锋作为
“两专一基”推进过程中涌现出大批创业乡村的先进典型,为“两专一基”发展起到了科技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