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彩乡村建设,筑梦乡村振兴。今年以来,我市住建部门紧紧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锚定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目标任务,积极履职,奋力作为,持续打造美丽、富饶、宜居新农村,累计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3个、命名市级特色田园乡村78个,一幅幅特点鲜明、风格多样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在淮安大地全面展开。
■通 讯 员 时利瑶 李烨顺 俞 斌
融媒体记者 王 舒
放大特色 村村景不同
天蓝水绿、白墙黛瓦、绿树红花,走进盱眙县马坝镇高桥社区街南组,美丽的乡村风光尽收眼底。该村以现代农业、农旅结合、规模养殖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西瓜种植、虾稻蟹稻共生、畜禽养殖等产业,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西瓜年销售量达100余万公斤,2021年人均年收入突破4万元。同时,精心打造休憩长廊、散步道等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室、礼事堂、便民服务超市、群众健身广场等,不断提升居住环境。“以前,农村条件艰苦,我们很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现在,咱们村越来越好,一点不比城里差。”说起家乡的变化,当地村民赞不绝口。
高桥社区的变化是我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缩影。今年以来,我市加强部门联动,整合服务力量,配备专业队伍,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业务指导,邀请科研院所编制特色田园乡村项目规划方案,要求各地重视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设计,不搞“闭门造车”。同时,不断完善涉农资金管理方式,统筹用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新格局。我市还深挖资源,放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叠加效应,率先提出建设“特色田园示范村”“特色田园示范镇”,加大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点的密度,串点连线成片推进示范区建设。
留住乡愁 传统韵味足
走进涟水县唐集镇月塔村,一排排青瓦白墙的新型农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十分雅致。该村有一座宋代古塔,考古价值极高,但古塔不远处就是镇工业区,面临保护难题。经过多次调研走访,我市最终划定月塔村传统村落保护片区。片区内着重修缮古民居、保护古塔;片区外,加强绿化、道路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在进行传统村落保护的同时,保证村内企业正常运转,使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向而行”。
淮安乡村建设,不是一味地拆旧建新,而是注重保护“古基因”,留住乡愁。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对全市农村地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名居等进行摸底,全面了解传统村落状况。市级层面在全面摸底、县区上报的基础上,经由专家论证,不断完善全市传统村落保护方案,统筹好利用和传承的关系,构建美丽和谐的古旧村落生态系统。
造福村民 实现“安居梦”
“来,快请进,到我家的新房坐坐。”涟水县梁岔镇居民左端兵新建的房屋宽敞整洁,一家人十分满意。曾经,左端兵家房屋年久失修,屋顶破损,每逢刮风下雨,不是屋顶漏雨,就是墙皮剥落。左端兵的儿子已经到了成家的年龄,“婚房”成了他们家的大难题。不久前,左端兵家被纳入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项目,通过政府补贴和亲友资助,在原址翻建了新房,一家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今年以来,市住建部门大力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帮助困难群众住上“暖心房”。截至目前,全市300户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工作已经开工245户、竣工187户。在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我市秉持“三精”原则,即精确掌握危房改造对象,对接省农村房屋安全采集APP,在农村低收入家庭住房排查鉴定全覆盖的基础上,确定农村危房改造对象;精细落实危房改造政策,细化《农村危房改造基本安全技术导则》,为改造提供技术支撑,采取集中与分散、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方式,一户一策,实施危房改造;精准监测危房改造结果,完善检查验收机制,实施质量安全全过程闭环管理,把好改造质量关,探索建立动态长效监测机制,对已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但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又返危的,即查即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