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涉市属国有企业的案件每年有40起以上,争议标的额每年在3亿元到6亿元,个别年份高达10亿元,标的额占仲裁委受理的民商事纠纷的一半,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此,淮安仲裁委通过本单位政协委员针对性提出《关于加强对我市市属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建议》提案,结合实际案例,细致分析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风险防范建议,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安全发展,创造更大经济效益。在办理过程中,淮安仲裁委专门组织对市属国企开展法律培训,多次与办理单位和企业协商沟通办理事项,提高办理质量,该提案入选“2022年度市政协十佳优秀提案”。
提案建议国资管理部门进一步履行好对市属国企的监督管理职能,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指导,采取办班培训等多项举措,提升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市属国有企业科学合理制定企业发展规划,确保经营项目与发展阶段、队伍水平、管理能力相适应;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内控机制,通过“新三会”的建立和履行,真正形成决策、经营和监督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的机制,同时抓紧建立企业内控机制,合理确定“三重一大”标准额度;配齐配强企业法务部门,全面提升对合同履行、项目管理全过程管控能力,构建法律风险防控流程,防范重点环节法律风险;充分了解诉讼和仲裁在国有企业法律纠纷处理中不同特点和优势,合理选择诉讼或仲裁方式。
建网搭台
奏响高质量发展法治最强音
7月14日,淮安仲裁委与淮安市淮安区东南民商事调解中心举行仲调对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这成为淮安仲裁委延伸仲裁服务领域、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探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益尝试,也是完善仲裁网络体系、发挥调解仲裁机构各自优势的一项创新之举。
仲裁服务网络怎么搭建?怎么才能搭建得好?淮安仲裁委在市司法局、市中级人民法院门户网站增加仲裁链接窗口,与淮安经开区法院建立诉讼仲裁联络站,在市及各县区法律服务中心设立仲裁服务窗口,加强司法协同合作,同时与市委台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企业信用协会联合成立裁调对接办公室、市旅游仲裁中心和企业信用协会仲裁工作站,与市信访局、市政府热线建立协作机制,引导合同纠纷选择仲裁方式解决,增加民商事纠纷化解仲裁解决渠道,加强部门联动共建。
今年以来,淮安仲裁委积极落实市政府淮发【2023】2号文件中“推动仲裁机构在商会、协会、企业设立联系点”的政策要求,通过走访淮安福建、安徽、台州、南通、小商品、物流产业、女企业家、清江浦青年企业家等商会,以及交通运输、建筑行业、房地产开发等协会,宣传推广仲裁法律制度,在上述商会、协会设立仲裁联络站,为广大会员企业上门提供仲裁法律服务。召开全市金融行业仲裁工作座谈会,与市律协合作举办全市律师民商事仲裁实务讲座,围绕服务发展大局,助力经济运行率先好转。
同时,强化仲裁制度推广,延伸仲裁服务领域。开展“线上+线下”持续性精准普法,创新仲裁制度推广模式。落实省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考核中仲裁指标要求,经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批准,在县区年度考核目标中新增仲裁内容,将仲裁宣传和法律服务纵向延伸到各县区。与市政协“码”上议对接建设“码上仲裁”。通过多种形式把仲裁精准宣传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实现重点领域和县区仲裁网络全覆盖,为优化全市法治营商环境贡献仲裁力量。
淬炼培育
锻造高质量发展法治“尖刀连”
充分发挥仲裁职能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人才是关键。淮安仲裁委优化仲裁员选聘,加强仲裁课题研究和仲裁队伍培训,通过设立仲裁业务大讲堂,出台《鼓励仲裁委秘书处同志参加司法执业资格考试的意见》《仲裁员“个案+综合”双评价考核办法》,严格执行《仲裁工作人员“八不准”》,不断完善仲裁人才培养机制,扎实做好仲裁人才储备工作。
今年以来,淮安仲裁委完成了《仲裁员选聘及指定规则》《仲裁员监督管理办法》送审稿,积极加强仲裁员与仲裁秘书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工作,通过开展实境课堂教育、撰写个人心得体会等方式,巩固学教成果,确保仲裁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两次组织秘书处全体人员参加北京仲裁委员会举办的线上仲裁实务培训。对最高人民法院新出台的仲裁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及时安排学习研讨,安排新聘仲裁员庭审旁听,不断提高仲裁从业人员的法律素养和实操经验。打造“仲廉为民 裁正致和”党风廉政建设品牌。
据悉,淮安仲裁委将突出围绕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积极贯彻“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153”发展战略,突破地域管辖限制,加强商会协会仲裁服务站建设,打造仲裁“保姆式”法治服务平台,保障我市企业主动融入长三角、走出国门,提升我市的外向化发展水平和营商环境。健全仲裁联络对接机制,在全市商会协会、县(区)仲裁分会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现仲裁网络全覆盖,并在镇(街道)司法所开展试点工作。主动与市委台办联系,开展仲裁对接工作,建立台企仲裁服务常态化机制。积极推进仲裁改革创新,组织赴外地改革试点城市考察,了解先进仲裁机构在仲裁改革、制度创新、业务拓展、品牌打造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以“码上仲裁”“智慧仲裁”为抓手,创新打造仲裁法治新模式。同时加强仲裁队伍建设,加强仲裁员政治素质和仲裁业务的系统培训,深入推进“仲廉为民 裁正致和”党风廉政品牌建设工作,在全国率先推出和运行《仲裁员指定规则》,落实仲裁员“个案+综合”考核办法,完善仲裁员监督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