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社会

历经沧桑 重焕光彩的吴公祠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为有政绩的官宦在其籍贯或任官的地方修建专祠是一种通例,也是一种褒奖。在淮安,像这样的祠堂,较为出名的有陈潘二公祠、吴公祠,而能够被《人文淮安——淮安文物古迹通览》收录的祠堂只有吴公祠一所。

■融媒体记者 黄 煌

通 讯 员 徐爱明 田 莹

蒋 童

吴公祠,全称敕建吴勤惠公祠,光绪三年(1877年)为纪念漕运总督吴棠奉旨所建。根据《光绪丙子清河县志》记载:“吴公祠在米市大王庙旁,祀漕督吴棠。”其地址就在今天的清江浦区轮埠路141号,里运河文化长廊内。《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登记表》记载,吴公祠原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目前占地面积约4128平方米,祠内现有堂宇3座。其中,享堂(后堂)3间,面阔10.4米,进深6.9米,悬山顶,明间高出0.7米,另起垂脊;祭堂(中堂)3间,悬山顶;前堂3间。另有复建的厢房2座,各3间。

吴棠字仲宣,号棣华,清代安徽省泗州盱眙人。道光十五年(1835),中乙未恩科举人。历任淮安府桃源县县令、清河县(今清江浦区)县令、邳州知州、徐海道员、江宁布政使、漕运总督、江苏巡抚、闽浙总督、四川总督、成都将军。关于吴棠的事迹,较为人乐道的有两个。其一是出身寒微,刻苦读书。吴棠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不畏艰苦,因买不起膏火,入夜后为了继续读书常常到邻居家窗户下借灯挑读,或于雪光明月下夜读,刻苦非常人能及。其二是抵御捻军,修筑城墙。吴棠在清咸丰元年(1851年)任清河知县时,在地无城郭的情况下,召集乡勇合力抵御捻军。在清同治四年(1865年)为抵御捻军,修建了清河县新城,即清江浦石头城,此城固若金汤。根据《光绪丙子清河县志》记载:“同治五六年间,贼再窜扰,皆不得逞,旋就殄灭,坚壁之效也。”

吴公祠与斗姥宫、陈潘二公祠相邻,其正门平时是不开的,想进入参观,要从陈潘二公祠借道。相较于斗姥宫的神秘、陈潘二公祠的恢弘,吴公祠显得简约而质朴,其正门两侧分别有一道长廊,迂回曲折、回旋宛转、错落有致,串联起了整座建筑。中堂内展陈着昔日清河县城的相关资料;东墙面书写着漕运总督文彬的《清淮、徐州奏建专祠疏》以及光绪皇帝准奏的上谕;西面墙壁上的文字是吴棠建造清河县城的情况介绍和《清河县城碑记》;室内大梁上有彩绘,因年代久远,图案不太清晰。后堂正中设立了吴棠塑像,南北两面墙壁上写有详细介绍吴棠生平的文字,还展示了吴棠部分手迹、部分文稿,记载了关于吴棠的野史传说等。吴公祠随时代变迁而经历兴废,由于历史原因,祠的中堂和后堂在某一时期曾被市日杂公司作为仓库使用,一度景象不佳。改革开放以后,清江浦区文物行政部门对吴公祠进行修缮与环境整治,还种植了花草苗木,构筑了保护围墙,使吴公祠得以再现历史风貌。

吴公祠的前堂里有一座少年吴棠铜像,手握书卷、高顾遐视,让人不禁好奇这位少年胸怀着怎样的豪情壮志。寻访过程中,记者偶遇了吴棠的一位族裔。他告诉记者,吴棠发迹后曾回乡修族谱、排字辈,至今该族裔的姓名中还沿用着祖上排定的字辈。记者了解到,吴公祠是我市唯一一处祭祀漕运总督吴棠的建筑物,也是漕运历史名人建筑,为研究中国漕运史、水利史提供了实物史料。2003年3月,吴公祠被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3-08-04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22027.html 1 3 历经沧桑 重焕光彩的吴公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