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专版

党的宗旨与中国慈善

■舒 晓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众所周知,无人不晓。但党的宗旨与中国慈善是什么关系?探讨和研究的人不多。厘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党的宗旨的理解,增强践行的坚定性,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做好慈善工作的自觉性,推动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同根同源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民本思想是中国政治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精髓。早在《尚书》中就有“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论述。毛泽东同志作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经验总结。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追悼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为人民服务》演讲,发出“为人民服务”号召。

中国的慈善最初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它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爱护和帮助的行为,又指人对人的一种心态,包括同情心、怜悯心等。儒家“推己及人”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奉行兼爱,无差别的爱、广泛施爱,为慈善奠定了伦理基础和社会基础。孔颖达在《左传》注疏中云:“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也。”许慎《说文解字》云:“慈,爱也。善,吉也。”“慈”由“兹”与“心”组成,即“此刻我的一颗心”。“善”由“羊”与“口”组成,寓意吉祥美好,引申为和善、亲善、友好的意思。后来,“慈”“善”合在一起,表示仁慈、善良、富有同情心,形成今天慈善的概念。

由此不难看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慈善的内涵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自民本思想的精华。其要义都是把人民放在一切的首位,尊重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让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同道同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其包括伦理思想和在伦理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所体现的情感、风格、情操等。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为工人、农民及天下受压迫受剥削的劳苦大众谋取利益。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矢志不渝,高度重视自身的道德建设,并一以贯之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一切彰显了党在道德层面的高尚情操,体现了党忠贞不渝的为民情怀。

慈善,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道德的外化。中国有句古话:“积德行善。”做慈善,就是把道德修养这一精神层面的认知,转化为帮助他人的行动和实践。因此,道德是慈善的人性基础,也就是孟子所讲的“恻隐之心”、儒家所讲的“仁爱”。慈善人以自己的善举,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慈善事业的发展,引导人们向上向善、择善而行,唤起灵魂深处的良知,对形成社会新风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党的宗旨、慈善事业都与社会道德有关。一方面,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社会的道德水准;另一方面,慈善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是,一个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因为党在加强自身道德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大精神文明、道德文明的建设力度,人们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慈善事业才得到蓬勃发展,慈善这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百花园中的花朵才绽放得如此绚丽多彩。

同行同向

党的宗旨和慈善的生命力在于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和中国慈善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躬身践行的历史、一部知行合一的历史,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忠实履行党的宗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造福于民,泽被华夏,得到人民衷心拥戴。同时,中国的慈善事业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慈心向党、善举为民”大旗,守望相助,倾情付出,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补充作用,在第三次分配中发挥调节作用,在社会道德提升中发挥引领作用,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参与作用。慈善事业不但遵循了党的宗旨,而且履行了自身要义,使新时代的慈善事业与党同行同向,行走在“为人民服务”的金光大道上。

在抗疫、全面脱贫攻坚中,中国慈善没有迟到、没有缺席,始终在党的领导下,秉持“慈心向党、善举为民”慈善理念,弘扬“守望相助、大爱无疆”慈善精神,号召、发动和组织社会各界和海内外爱心人士踊跃捐款捐物,伸出援助之手,贡献慈善力量。武汉发生疫情后,全国各级慈善组织闻风而动,有钱捐钱、有物捐物,拳拳之心、涓涓细流,汇聚成爱的海洋。湖北省和武汉市慈善总会的年度报告显示,仅2020年就接受捐赠款物118亿元。疫情在其他地区发生后,各地、各级慈善组织连续奋战,在持续募捐的同时,组织志愿者进社区、进医院,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各项公益服务,为党委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成为抗疫一线一支闪亮耀眼的队伍。在全面脱贫攻坚中,各级慈善组织义不容辞,勇挑重担,全力以赴助力政府解决困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难题。以我市慈善总会为例,该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实施助建、助学、助医“三助合一”精准扶贫,3年共投入1270余万元,先后为196户特困家庭建房修房11000余平方米,持续助学490人次、助医22人次,使特困家庭居有其屋、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大大增强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慈善的温度。

守正笃行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与中国慈善事业都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全相同。但是,两者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党的宗旨是党的最高价值取向,慈善仅是社会层面守望相助的互助行为,是在党的宗旨指导下的道德实践。同时,中国共产党谋取的是全体人民最根本、最重大、最长远的民生福祉,而慈善解决的仅是部分有困难、有需求人群的急难愁盼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慈善事业的领导者,慈善组织所从事的扶困济弱、善行义举是党的宗旨在慈善领域的具体实践,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思想,忠实履行了慈善职能,完全合乎慈善要旨。

慈善是全球通用语言,也是人类共有的价值取向。但是,中国慈善与西方慈善在历史沿革、文化基因、社会功能、政治属性、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中国的慈善事业最本质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服从党的领导,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践行党的宗旨,让党的旗帜在慈善事业的阵地上高高飘扬。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同时为新时代慈善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赋予了新的使命、新的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运用道德的力量推进第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标志着中国特色慈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慈善事业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已由原来单纯的物质援助发展到精神层面的综合帮扶,由原始的助老、助学、助医、助残拓展到文化教育、环保卫生等诸多领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空间广阔,前途一片光明。我们有幸生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有幸从事慈善事业,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宗旨,奋发不怠、勇毅前行,为慈善事业又好又快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3-06-28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19046.html 1 3 党的宗旨与中国慈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