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淮安经开区

经开区:践行“四敢”精神 发展集体经济

■通讯员 李 旺

近年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党建引领,在队伍建设、增收机制、规范管理、激励保障等四个方面持续发力,调动村(社区)干部“敢”和“干”的劲头、激发“闯”和“创”的活力,让践行“四敢”精神在经开区蔚然成风。2022年,经开区42个村(社区)实现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4361万元,村均收入105万元,增幅17.4%,其中轮窑村2022年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000万元。

建好队伍选能人

“支书选得好,村里发展好”。南马厂街道桂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伯祥曾经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能人,头脑活,敢想敢干。2020年在街道推荐下,他回到村里担任书记,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施兴村项目4个,两年多时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18万元增加到64万元,赢得干部群众交口称赞。

经开区扩大选人用人视野,积极招才引贤,将能人大户、经商成功人士等充实到村(社区)干部队伍。目前,经开区三分之二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有致富项目,带富能力增强。该区组建4个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邀请村(社区)高质量发展智囊团专家、乡贤、企业家等现场授课指导,开展直播带货、种植技能等培训30余场次。通过集中轮训、举办村居书记讲坛、实地观摩等方式,提高村(社区)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市场化运营管理能力素质,为增收提供智力支撑。

多元发展拓思路

经开区鼓励各村(社区)因地制宜寻找兴村路子,“一村一策”制定增收方案,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寻求最佳发展路径。深化“村企结对”,实施23个合作项目。钵池街道马庄社区兴建标准化厂房,建成4幢2.3万平方米的马庄工业厂房,每年可为集体经济增加300万元收入;枚乘街道轮窑村紧扣城市建设机遇,成立物业公司和建筑公司等,参与市场化竞争,每年增加收入130万元;金港路办事处希汉村流转3000亩土地,兴办高效农业,投资建成大米加工厂,打造“希汉大米”品牌;徐杨街道邱圩村盘活“淮融创业园”1.2万平方米闲置厂房,通过招引企业进驻园区获取管理服务费,每年增收60万元……

经开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大集体低效闲置资产的盘活力度,拓展使用空间,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探索“飞地”经济等发展方式,不断提高集体经济发展质效。2022年收入超100万元的村占比20%。

激励保障鼓干劲

在村(社区)考核评比中,经开区的轮窑村等5个村(社区)获得“2022年度优秀村(社区)”称号,为村(社区)干部统一办理公积金;东湖社区等两个村(社区)书记经组织推荐,当选为“两代表一委员”……

经开区持续加大村(社区)干部待遇保障力度,政治上制定“四岗十二级”职级晋升体系,增强岗位荣誉感;经济上建立“双挂双增”奖励机制,提高报酬待遇,2022年兑现增收奖励共106万元;探索建立高收入奖励机制,对连续两年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村(社区)实行高收入奖励。通过树立“以实绩论英雄”导向,营造干部敢为良好氛围,把基层干部的精力、注意力引导到干事创业上来,激励村(社区)干部比学赶超、实干争先,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3-06-01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16531.html 1 3 经开区:践行“四敢”精神 发展集体经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