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接A1版)

(上接A1版)为不断激发企业研发投入热情,淮安率先在全省出台市级层面《关于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采取基础补贴和增量补贴的方式,对企业研发投入实施财政奖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022年,全市117家重点企业累计获得奖补6075.55万元,较2021年增长60.6%,单个企业奖补资金平均达51万元,增长325%,最高达150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企业9家,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2022年,全市新建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95家,其中省级11家。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金融机构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强化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在开展好“苏科贷”业务同时,结合淮安实际,首次开展“淮科贷”业务,引导银行重视科技金融业务、优化科技金融服务。截至目前,15家合作银行共与763家科技企业达成授信协议,授信额度共计40.88亿元,带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10亿元以上。

培育企业好苗子,让创新生态“水丰林茂”

位于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江苏高路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是去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火炬外壳的生产企业,有1330只传递版火炬外壳产自这家企业。“我们圆满完成了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火炬外壳研制及量产任务,这是全球首次以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奥运火炬外壳。去年,我们作为高企培育的种子企业,成功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高路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文龙兴奋地说,企业重视科技创新,与东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重大科技装备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还拥有先进的恒温、恒湿净化厂房,可提供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制和批量生产服务。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创新和产业融合的“桥梁”。我市着眼培育更多优质创新主体,坚持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为重点,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方案。2022年,我市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39家,通过率达67.65%,通过率位居全省第二、苏北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670家,获批数、通过率均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果显著。

壮大企业集群,创新生态“水丰林茂”。我市建立“企业挂钩服务、定期工作过堂、服务机构管理、主体责任压实、申报预评审”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培育五项机制,首次开展市级创新型领军企业、瞪羚企业评选,认定59家创新型领军企业,其中30家为市级瞪羚企业。实施规上高企研发机构“清零”行动,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市级69家,新建市级重点实验室10个。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江苏视科新材料获批省级院士工作站。

在创新主体梯级培育政策支持下,2022年,全市新获批省级潜在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达2100家,一支支创新“生力军”加速成长,创新活力十足。

构建转移全链条,让成果转化“一马平川”

去年7月,江苏杰创科技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孙顺远老师团队就“数字油田建设通信、巡检解决方案中相关技术服务”达成400万元的项目合作。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孙顺远老师带领的科研团队对企业运营中存在的产品性能单一、功能针对性不强、精度以及稳定性不强等问题进行了改进,结合智慧油田环境多参数等研究需要,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建立远程专家决策系统,形成全新的高可靠性、高智能化的智慧油田油气生产物联网解决方案,为油田客户及时决策管理提供有力的工具保障,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综合效益。

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技术转移体系的构建是成果转化是否顺利的关键。我市不断探索技术转移体系构建新路径,积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构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全力为创新保驾护航,助力科技成果早落地、早见效。建设淮安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一个线上服务平台、一个线下服务中心和一个技术转移生态体系,采取“线上+线下”协同互动、服务机构加盟共建的方式,专门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常见的“找不着、谈不拢、难落地”问题。建成淮安高新区、金湖县、淮安区等多家地方工作站,开展科技专员队伍培育,遴选了313名科技专员组成人才队伍。修订《淮安市技术转移奖补资金实施细则(试行)》文件,进一步扩大技术转移奖补的覆盖面,提高金额比例,促进企业主动加强产学研合作。

近三年来,淮安技术合同登记金额稳步增加,各类创新活动空前活跃,越来越多优质成果从“柜子里”“高墙内”走出来,落到“生产线”。

2023-05-09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14448.html 1 3 (上接A1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