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报告同时提出,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即日起,本报《创新淮安》专栏邀请各县区科技局局长、经济发展局局长,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塑造区域新动能新优势,谈认识、谋发展、话落实。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通 讯 员 罗爱锋 王小青
贾 婧
2022年,淮安经开区紧扣创新型城市创建目标,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创新驱动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据统计,2022年,该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75家,通过率72%,获批54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114家,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64%,领跑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309家,较前一年增长14%。研发投入达18.6亿元,同比增长16%,研发人员约4500人,新招引科技型项目22个。
“2023年,淮安经开区以在全省争进位、在全市作贡献为目标定位,深入开展高企培育、研发投入、科技招商、成果转化四大攻坚行动,全力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中当好排头兵。”淮安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孟东波表示。
更大力度推进创新能力提升。举办深圳科技招商说明会等招商活动,确保全年新招引科技型项目不低于30个。持续实施“小升高”科技计划,确保高新技术企业达12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300家。通过培育壮大科技龙头企业,引领产业提档升级,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65%,组织企业申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争取在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取得突破。
更大力度推进创新要素集聚。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发展水平,引领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建设企业研发中心,推进“三中心”全覆盖。新获批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争取在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上取得突破。推进研发投入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规上企业研发投入超21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3亿元,外国专家来区工作人数达55人。
更大力度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平台提档升级,突出园区平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贡献度,确保在省级以上平台载体评价中获得良好以上评级。提升新获批科创综合体科技项目的承载能力,争创电子信息产业国家级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努力新增一张“国字号”名片。探索南北共建科创飞地的创新模式,引入科技创新新动能。
更大力度推进创新生态优化。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指标,进一步配套完善科技惠企政策。继续推广“淮科贷”“开科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放大“政校企”工作联盟效应,召开产学研对接大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引导科研院所健康发展。用好各类高校资源,集聚一批优质科技服务类企业,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