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张 祥 左文东
通 讯 员 王 柳 高亿桥
李能白
“自从马头镇农产品综合服务中心去年底运营以来,我再也不用起早贪黑把家里的大棚蔬菜往批发市场运了,村干部安排专人每天上门收,根本不用担心蔬菜卖不掉,我们打心底里感谢政府。”日前,淮阴区马头镇码头村村民陈永祥高兴地告诉记者。陈永祥所说的农产品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得益于淮阴区开展的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行动。
去年以来,淮阴区通过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把乡村各类空间从公私不分的束缚中、边界不清的状态中释放出来,推动各种要素充分流动,为乡村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带动村集体收入快速增长,既提升了乡村人居环境的“面子”,又优化了集体资产资源合理利用的“里子”,更巩固了基层治理的“根子”。截至目前,该区通过公共空间治理,共入账村集体收入1582.7万元,村均约25.95万元。
美了“面子”
让“巴掌地”成为“增收地”
走进淮阴区南陈集镇头堡村,每家农户的庭院前,统一修葺的青石矮栏整齐有序,院里种植的玫瑰错落有致……作为该镇公共空间治理示范村,头堡村依托整治后的“巴掌地”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悄然改变人们对传统乡村杂乱无序的刻板印象。
“一直以来,农户家前屋后的‘巴掌地’存在种植品种不一、堆放零散杂物、挤占路肩等现象,不仅人居环境面貌差,更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为响应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号召,我们积极开展‘巴掌地’整治工作。”头堡村党总支书记徐锦胜介绍,为了让“巴掌地”成为“增收地”,村里创新实行“国有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运营管护模式,由区农业公司牵头负责前期种植及后期销售,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并开展业务技术培训,村集体和农户以土地入股,负责日常管护和采摘,形成“以户为单位、一户一责任人”的管护机制,收益分成比例为40%、20%、40%。“我家门前的1亩地全种了玫瑰花,等到开花季,不仅花开一片、景色优美,还能增收3000多元,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头堡村村民齐志海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淮阴区充分挖掘乡村公共空间多重价值,切实把公共空间精准“腾出来”、有效“用起来”、长效“管起来”,让公共空间“美起来”。在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过程中,该区从改变村容村貌入手,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行动,全面清理公路沿线和沟渠河塘边环境,整治房前屋后乱象,(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