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社会

这是一幅和美的乡村画卷

(上接A1版)

怎么办?看着那些每天仍坚持农民画创作的村民,潘宇苦苦思考并不停走访,很快找到了对策——走向市场,让农民画的艺术价值变成商业价值,让农民在绘画中获得收入,只有这样,农民画创作队伍才能稳固并不断壮大,这种民间艺术才能得到持久发展。

不久,在政府的帮助下,潘宇找到一位在淮安做纺织生意的浙江老板洽谈合作,提出用博里农民画宣传企业和产品。这位浙江老板看着潘宇带来的内容多元、色彩各异、散发独特魅力的农民画,一脸惊讶地问:“这些都是农民自己画的?”

潘宇认真地说,这些画都是博里农民利用晚上或农闲时间,一笔一笔画出来的,有许多作品还获得过国内外大奖。后来,这位老板专门来博里考察。看到作画的农民后,他称赞不已,当即签下合作协议,并现场订购一批农民画作品,作为礼物送给他的朋友和客人。

这一次合作,让作画的农民获得近1万元收入。看着自己创作的画第一次卖出这么高的价钱,有的农民开心地笑了,有的农民激动地哭了。

潘宇的眼中也噙着泪,他信心满满地对大家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通过画画,我们以后的收入会越来越高、日子会越来越好。”

紧接着,博里农民画又吸引了一位台湾客商的关注。经过现场考察后,他和潘宇签下了360幅作品的订单。

自此以后,不断有企业和单位找上门来洽谈合作。有一年甚至有10多家企业和单位找潘宇谈合作。

市场经济潮水的洗礼,让潘宇逐渐认识到,乡亲们创作的农民画,虽然取得一些收入,但由于载体单一,无法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实现更大经济效益的载体在哪儿?潘宇苦思冥想:海报、文化衫、帆布袋……这些都被他一一否决。

潘宇的妻子擅长传统刺绣。一天,他看着专心刺绣的妻子,脑海中一个灵感一闪而过:“刺绣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将其作为载体,把农民画绣上去!”想到这,潘宇拉着妻子激动地说,如果将农民画与刺绣相结合,就能赋予农民画更多的价值,那乡亲们的收入定会成倍增加。

2008年,潘宇将博里农民画与传统刺绣工艺相结合,成立了刺绣坊。

在潘宇的组织下,镇里培训了一支约60人的绣娘队伍。于是,画师们作画、绣娘们刺绣,将博里农民画引入刺绣之中,创作出一幅幅具有淮安特色、反映淮安风情的刺绣作品。这些刺绣作品一经推向市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赢得专业人士的点赞,更赢来一批批的国内外订单。每年有四五百件刺绣作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博里农民画和刺绣作品实现产值约660万元。

源源不断的订单,让绣娘们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潘宇通过“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让每位绣娘每完成一件作品,便可以取得订单金额70%的报酬,剩下30%的金额分配给刺绣坊和农民画画师。这样一来,绣娘们每人每月能获得六七千元的收入,画师们的作品也身价倍增。

小康路上

携手画出共同富裕路

一天,潘宇正在画院给村民上课。一位衣着破旧、双腿残疾的50多岁男子来到门口,向里面怯怯地张望。

潘宇招招手,这位男子进了教室,在一张课桌旁坐了下来。课堂上,一幅幅色彩各异的农民画深深地吸引了这位男子的目光——从农田水利到秋收晒粮,从牧牛放羊到荷塘美景,从喜建屋基到新房落成……这是多么熟悉的场景、多么生动的画面。

课后,潘宇了解到,这位男子叫张国伏,几年前,一场车祸导致他双腿残疾。从家里的顶梁柱变成一个失去劳动能力的“废人”,张国伏感到整个人生都失去意义,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在家属的劝说下,他来到博里农民画院。

“潘站长,我家里太困难了,我不想做一个废人,我也想学画画挣钱。”张国伏恳切地望着潘宇,“可我这么大岁数,文化又不高,还能学会吗?”

“只要你肯学、有毅力,我就一定教会你,让你靠画画挣钱。”潘宇肯定的目光让张国伏增强了信心、看到了希望。

张国伏永远记得,那是2018年秋季的一天,他致残后灰暗的生活在这一天掀开了新的一页。

由于张国伏腿有残疾、不方便外出,潘宇就一次次到他家里授课。秋去春来,在他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指导下,张国伏慢慢学会了搭配颜色、构思主题、调整结构等。半年后,他的一幅画被潘宇推荐参加展览,并绣成刺绣作品对外出售。

捧着靠画画挣来的第一笔钱,张国伏泪流满面。

看着这一情景,潘宇心里很不平静。在博里,像张国伏这样生活困难的人还有多少?能不能用农民画和刺绣的技艺帮帮他们,让他们在迈向小康的道路上不掉队?

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潘宇举办了全镇困难人员农民画和刺绣技艺培训班,为想学画画和刺绣技艺的农民和残疾人开展系统培训。

培训班上,潘宇请来取得成绩的画师和绣娘为大家授课。这些画师和绣娘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曾经家庭贫困,通过学习农民画和刺绣技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人生变得宽广起来、生活过得精彩起来。他们的农民画作品和她们的刺绣作品,走出田野、走向世界,不但在国内外展览、获奖,还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入,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这些画师和绣娘的亲身经历,深深地触动着每一位听课农民的心。许多人当场向潘宇报名,学习农民画和刺绣技艺,他们要像这些画师和绣娘一样,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贫穷的命运、创造美好的生活。

为了尽早教会这些农民绘画和刺绣技艺,潘宇除了每周按时在画院开设课堂外,还经常带着画师和绣娘走村串户,深入农民家中,开展农民画教学、传授刺绣技巧。经过近一年的培训,20多位农民成为画师,10多位妇女成为绣娘,27位残疾人靠创作农民画有了稳定的收入。

这一切变化,对于这些曾经贫困的农民来说,就像做梦一样。他们说,在他们心中,潘宇是一个真正的好人。2022年,潘宇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乡村振兴

齐心绘就和谐幸福图

随着农民画创作队伍的壮大以及农民画和刺绣作品生意的红火,博里农民画院的环境已经满足不了农民画产业发展的需要。2018年,在潘宇的努力下,政府在博里农民画发源地博里村,建设了一座900多平方米的博里画苑,画苑功能齐全,有培训室、创作室、刺绣坊、作品展览馆等场所。每周三下午,潘宇在这里给村民们上课,一拨又一拨的村民,不论刮风下雨,准时来到这里,拿起画笔作画、学习刺绣技艺,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优美的田园风光中,这座高规格的画苑不但成为博里农民的“精神家园”,还吸引众多的外地画师慕名而来学习交流,成为全国知名的民间绘画创作基地。

2019年,在博里村农房改善中,潘宇和村领导全力合作,将博里画苑融入农房改善,打造成文化旅游与农业旅游相结合的新亮点。农房改善后的村庄,小桥流水、绿树繁花,一排排楼房洁白的墙面上,是潘宇带着村里的画师,绘就的一幅幅色彩斑斓、讲述博里村故事、反映新农村生活的农民画。

如今的博里村,农民画、刺绣、垂钓、采摘、农家乐等推动旅游业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每年带动百余万元的经济消费。

有一次,一批外地客人来博里画苑考察交流。潘宇带着他们游览了改造后的村庄,经过一户村民家时,一名妇女正指着一位老人抱怨着什么,老人不敢争辩,低着头,一脸的委屈和伤心。

看到这一情景,潘宇赶紧让同事把客人带到另外一个景点参观,他则留了下来,将这位妇女拉到一旁,了解事情的原委。原来,因为老人没有及时做好儿媳交代的家务活,导致儿媳不满。

潘宇没有说什么,第二天,他把这位妇女请到画苑,给她看了一组乡亲们画的孝老爱亲的农民画,这些农民画的内容就是村里发生的故事,有的讲孝顺媳妇一边照顾80多岁的婆婆、一边照顾90多岁的老妈,有的讲儿女们争着为父母洗脚、捶背,有的讲儿子为了照顾母亲、从城里搬回村里居住……

看着这一幅幅反映身边乡亲们孝敬老人的农民画,这位妇女惭愧地对潘宇说:“潘站长,我错了。我回家就向公公道歉。以后我也要做一个孝敬老人的好儿媳。”

这件事让潘宇明白,建设美丽新农村,不仅要村强民富,更要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不能让村民在文明建设中拖了后腿。

随后,潘宇组织几十位画师,创作了一批反映孝敬老人、爱护环境、赌博危害、邻里和睦等内容的农民画,这些农民画在各村巡展后,绘在了全镇最醒目的建筑物上,潜移默化地教育大家做一个文明的人。

一天,一位40多岁的男子走进博里画苑,抓着潘宇的手悔恨地说:“你们在村里的墙上画的赌博危害的画,说的就是我呀!这些年,因为赌博,我输得身无分文,搞得家庭不和,你们的画让我明白赌博永远不会有出路。”

在潘宇的帮助下,这位男子彻底告别了赌博,拿起了画笔,在博里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描绘一幅幅反映文明和谐乡村的农民画。

40多年来,小小的农民画,在把博里带向世界的同时,熏陶了多少人、教育了多少人、改变了多少人,潘宇已经记不得了。

然而,这片深情的土地记得,那些富裕的农民记得,党和政府记得。这些年,潘宇先后获得“淮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工匠”“江苏省先进工作者”“中国十佳农民画家”“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今年1月,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他江苏“最美基层干部”称号。

如今的博里,乡村变美变和谐了,人们变富变文明了,走在这片厚重而和美的土地上,潘宇常会想起那著名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2023-02-02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05624.html 1 3 这是一幅和美的乡村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