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情洒淮安大地

——纪念老共产党人李一氓诞辰120周年

■中共淮安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33年前,《人民日报》短评《一位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称:“‘只称一个老共产党人,不要其他称谓’,这样的遗嘱在我们党内是第一人。”这里所讲的“党内第一人”就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曾在淮安工作和生活了5年的李一氓同志。1903年2月6日,李一氓出生在四川彭县(今彭州市),在65年的革命生涯中,积极跟随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经历了多次风暴,是一位久经考验、德高望重的忠诚战士。1942年3月中旬,他与刘少奇一起从苏北盐阜区来到淮海区,直到1946年9月才与谭震林一起离开淮阴城。1990年冬,李一氓在临终前留下遗嘱“火化后我的骨灰撒在淮阴平原的大地上”,充分表露了这位老共产党人对淮安人民至死不渝的深情。值此李一氓诞辰120周年之际,淮安人民循着他在淮安留下的脚印,缅怀他的不朽功绩,追思学习他的崇高风范和革命情怀,表达对这位老共产党人永远的怀念。

竭尽中年力气

周旋淮海敌后

1990年8月,李一氓在回忆录自序中说:“1941年发生了皖南事变,给我留下一个终生难忘的遗憾。还好,我又来到了抗日根据地苏北淮海区,竭尽了我的中年力气,周旋敌后。”1942年3月,39岁、曾任新四军军部秘书长的李一氓,奉命来到苏北淮海区任淮海行署主任,兼任淮海区党委副书记,这对他来讲显然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淮海区地处苏北腹地,陇海铁路横亘其北,京杭大运河纵贯其间,是联系华北(山东)和华中(苏北)两大战略基地的枢纽,是沟通华中四大敌后根据地的纽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李一氓到淮海区任职时,新生的淮海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一年多,由于日伪不断“扫荡”和“清剿”,国民党地方顽固势力根深蒂固,不断制造“摩擦”,加上土匪气焰嚣张,不断捣乱,淮海区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复杂。在这种形势下,李一氓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与淮海区党政军其他领导人一起,不惧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担当起巩固与发展淮海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任,充分展现了不忘初心、忠诚担当的伟大建党精神。

李一氓总揽政府工作全局,殚精竭虑,卓有成效地进行敌后抗日根据地全面建设,形成了淮海区鲜明的地方特色,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

一是坚持完善党的“三三制”原则。1942年春,为调整淮海区首届参议会参议员名额,李一氓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方法,向党员干部及开明绅士反复宣传党的政策,经过耐心教育,最后统一认识,真正实行了党的“三三制”,圆满完成了淮海区第二届参议会换届改选任务。

二是重点抓好农业生产,保证军需民食。淮海区很多老同志讲“氓公抓生产、理财有办法”。他首先抓“二五减息”这个“牛鼻子”,亲自领导减租减息工作,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他直接抓粮食财经工作,相继主持召开全区粮食和财经会议,修订了粮食征收、保管、支派、领用条例,确定了人民的合理负担,保证了抗日军队及民主政府的粮草需要;坚决贯彻整理财政、统一收支方针,从而渡过了财政难关。同时,他花很大精力抓大生产运动,亲自培育典型、总结经验。1986年11月,李一氓在回忆文章中说:“这几年农业丰收保证了那个时期的艰苦岁月,不饿饭,能打仗,最后能养得起抗日军队上万人,这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可见,这里凝聚了他多少心血。

三是热心为反扫荡中殉国的烈士撰文建园。李一氓热心筹划和参与各项祭扫活动,或举行公祭,或撰文勒石,或建造陵园,以寄托对牺牲的抗日将士、部属、战友的哀思和敬意。他为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题写的挽联,已成为当今“彰显烈士英灵,激励后人圆梦”的传世之作。他亲自参加泗沭县北裴圩(今泗阳县爱园镇)修建烈士陵园,并撰写了感人肺腑的碑文。

四是积极抓好文化教育。李一氓重视挖掘蕴藏在群众中的传统淮海小戏,并大力扶持,使之成为淮海大地上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他积极筹建以演唱京剧为主的淮海(苏皖)实验剧团,还亲自编写以明末农民起义为题材的25幕京剧《九宫山》,该剧演出后,各方面反响强烈。他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扫除文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区冬学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效显著。

永葆为民初心

建设新苏皖边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一氓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1945年12月10日,李一氓在接受《新华日报》(华中版)记者采访时说:“把苏皖解放区巩固起来,同时动员一切人民力量,反对反人民的内战,保卫和平,以求得边区的和平建设更加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发展起来。”这是他代表政府向苏皖解放区2300万人民的庄严承诺。

李一氓深知巩固和发展苏皖解放区的责任重大,但面临着国内和平尚未实现的严峻、复杂形势。面对日伪军长期蹂躏苏皖大地留下的“烂摊子”,他没有却步,而是奋起前行,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如磐初心,在华中分局的直接领导下,开拓创新,励精图治,为创造一个“全中国民主建设的楷模”倾注了全部心血。首先,厉行民主,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进一步抓好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普及文化教育,进行各种选举等,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率先垂范,使边区政府内各方面人士亲密共事,成为华中解放区党内与非党内人士真诚合作的典范;制定和颁布各种条例和法规,如《惩治盗匪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增强公务人员奉公守法意识,严惩贪污行为,确保政府的清正之风和社会良好的民主秩序。其次,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开发生产。一是全力领导人民生产救灾,多措并举,克服了40年未遇的大灾荒。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五四”土改指示,制定配套政策条例,深入乡村督查和总结经验。三是拨款和组织实施涉及运河、淮河、旧黄河工程,江北(京杭)运河邳县至高邮段大规模春修工程竣工后,使13个县15万灾民受益。全边区疏通大小河流97条,农田受益面积在200万亩以上,并实行以工代赈,救活了百万灾民。四是大力恢复交通运输,积极扶助工商业,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食盐的运、产、销,努力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措施既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又极大地巩固了胜利成果,使苏皖解放区成为展示新民主主义建设的“窗口”。李一氓以深厚的文化修养、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组织才能,对全边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他在华中宣教大会上对全边区文化战线进行大总结、大动员,促进了全边区文化教育、文学创作、新闻出版等繁荣进步。全边区教育事业恢复和发展很快,共有近百所中等以上学校、1万所小学,在校学生45万余人,相当于抗战前的3倍。在李一氓的直接领导下,苏皖边区政府制定的《苏皖边区国民教育实施法(草案)》被推广到全国解放区。

此外,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向以两淮为中心的苏皖解放区大举进攻,边区政府投入了全面紧张的战争准备,李一氓兼任自卫备战动员局局长。在他的统一指挥下,两淮地区工、农、商、学、兵组织了数以百计的支前大军,卷入了支前运动。9月,苏皖边区政府主动撤出淮阴城,李一氓仍继续进行备战动员、组织工作,并先后承担和完成两淮保卫战、涟水保卫战和宿北战役的繁重支前任务。

阅尽红色沃土

魂系淮安人民

1978年12月,李一氓在《长风扫敌顽》序中说:“我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活动了5年,喝了这个地方的水,吃过这个地方的粮食,我也和这个地方的广大群众共过命运。当然,我还记得那些村庄、道路、田野、河流,更记得那些淳朴而勇敢的人民。”字里行间,充分表达了他对淮安大地和它的人民爱得何等真挚、执着和热烈!李一氓直接生活在淮安人民中间,深切体会到“淳朴而勇敢”的淮安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既作了痛苦的牺牲,亦作了伟大的贡献”。淮安人民是他主政地区求解放谋幸福之本,是他和广大干部生命安危之系,是他子女成长的养育之恩。正因为这些缘由,这位老共产党人“总经常怀念这个地区和它的人民”,也才会用自己生命的最后底蕴,扑向淮安这片同舟共济的沃土。

1942年11月前,淮海区党委、行署机关设在沭阳县张圩、陈圩一带,李一氓住在陈圩街上一个姓丁的农民家里。刚到不久,他搞到一辆旧自行车后,几乎每天都骑着这辆自行车走村串户,深入群众中间体察民情,听取群众的意见。他和普通群众一样,朴实、随和,没有一点架子,群众也很喜欢接近他。1942年冬,日伪对淮海区进行空前规模的“扫荡”,李一氓随区党委、行署机关一起转移到泗沭县(今泗阳县)北裴圩、里仁、川城一带,仍吃住在农民家里。此时,斗争环境更加残酷,有时一月数度搬迁,与敌周旋。为了不惊动老乡,他通常就睡村边麦场上。有一次,李一氓来到里仁小朱圩(今属泗阳县),由于白天行走太疲劳,天黑时躺下就睡着了,等到醒来一看,才发现自己睡在一个牛棚里,身边有几头牛。他却乐呵呵地说,“没想到昨晚与牛大哥同睡一起”,其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溢于言表。李一氓有个不满周岁的孩子苏苏(乳名)寄养在泗沭县穿城区倪大庄小学教师陆秀璋家里。后来,淮海行署机关迁到倪大庄附近的刘庄,近在咫尺,但李一氓从未去看过孩子一眼。陆秀璋曾问他的夫人王仪:“苏苏的爸爸离这么近,不来看看苏苏?”王仪说:“老李说,如今战争年代,不知多少人丢儿弃女,我家孩子能有这样就不错了,现在哪有工夫看孩子呢!”真是细微处见真情,从这件小事上可见他心里装的全是淮安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孩子,这是多么磊落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新中国成立后,李一氓仍十分怀念淮安大地、怀念淮安人民。他非常关心淮安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尤其关心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并寄予殷切的厚望。每次淮安的同志去看望他时,他总是详细地询问淮安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以及群众生活改善等情况。每当听到淮安地区农业生产丰收和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提高的喜讯时,他总是兴奋不已。1979年秋,76岁的他重返淮安,走访过去生死与共的老干部、老农民,畅叙当年的斗争活动和革命情谊,临别时依依不舍。这种在革命战争年代用火与血铸就的感情,是任何力量打不散的,也是任何时候切不断的。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老共产党人李一氓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无私地奉献给淮安人民,是淮安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实现他和先辈毕生奋斗追求的美好理想和伟大事业,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现在,淮安人民正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继承和弘扬老共产党人和先辈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勇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绘就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的淮安新画卷,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无愧于先辈的新业绩。

2023-01-31 ——纪念老共产党人李一氓诞辰120周年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24958.html 1 3 情洒淮安大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