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姝言 孔冬冬
2022年年底的一天下午,开完庭已经5点了,清江浦区人民法院少年及家事审判庭法官陈善珊急匆匆给家里打去电话,叮嘱几句后,便开始了忙碌。
年底,加班加点开庭、谈话、写文书,已成为法院法官的日常。被大家称为“三善”法官的陈善珊,全身心投入到百日办案冲刺中。
善为之,守护“少年的你”
女童小洁(化名)的父母已离婚7年,根据约定,小洁一直跟随父亲生活。为了能多陪伴孩子,小洁的妈妈常去学校门口等候,但是短暂的探望远不能满足母亲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最终母亲选择到法院起诉,要求变更孩子的抚养关系。
同样是母亲的陈善珊对小洁妈妈感同身受,但小洁爸爸的倾心培养也让她深感不易。她决定当面问一问孩子的意见。小洁表示爸爸对她很好,但她也希望能多见见妈妈。
为了照顾孩子的想法,陈善珊做起了双方当事人的工作,最终双方当事人约定孩子依旧跟随父亲生活,但母亲每周可以将孩子带回家生活一天。
受此案启发,陈善珊在审理涉少案件时,会着重考虑未成年人的权益,适时向其父母、监护人发放“家庭教育指导书”,进行家庭教育引导。
善待之,化解老人心结
前不久,陈善珊受理了一起老人起诉要求女儿“常回家看看”的案件。老人有一个女儿,因家庭事务两人误会较深,老人常年独居。谈及晚年生活,老人几度哽咽,希望法院能判决女儿常回家看看她。陈善珊多次做双方调解工作,最后酌情确定女儿每两周到母亲住处看望母亲一次。
“陈法官,谢谢你啦,现在我女儿经常回来陪我说说话、给我做做饭,我感觉这日子有了盼头。”电话里老人的话语让陈善珊满眼笑意。
在审理此类涉及老年人权益的案件时,陈善珊格外用心,遇到典型案件,还邀请人大代表、社区居民等旁听庭审。她善于在庭前、庭中、庭后抓住调解的契机,既准确适用法律,又修复了当事人的亲情。
善察之,维护当事人权益
“法官也要懂心理学。”已经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的陈善珊说,“当事人的言行举止尤其是面部表情,往往能够反映他的心理活动。法官应从这些细节入手,捕捉一些细微的信息,从而帮助判断真伪、查明事实。”
继承案件中亲属关系错综复杂,法院经常收到遗漏当事人的诉状。在收到此类案件时,陈善珊总是沉下心来对当事人关系进行反复审查,电话联系原告补充遗漏的当事人信息。
面对堆积如山的卷宗,陈善珊从不抱怨,因为她知道案件压在当事人心中就是沉重的大山,只有尽快定分止争,当事人才能安稳地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