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6日在淮安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淮安市人民政府市长 史志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坚定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以敢为善为、勇挑大梁的坚定自觉,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大局稳定、动能增强、预期改善的良好局面。我们众志成城,打赢了多轮次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我们奋力攻坚,引进了一大批50亿和百亿级项目,带动了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全市产业发展的信心和能级明显增强;我们锐意创新,河湖长制、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等获国家级表彰激励,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消费促进、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综合医改、商事制度改革等21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满意度全省第二。一年来,我们将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淮安的发展变化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淮安人民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奋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一)疫情防控和稳定增长双战双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疫情防控方针政策,多轮突发疫情均以最小代价、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加强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和学校、医院等重点机构防护,提升应急处置和诊治服务能力,实现平滑有序过渡。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稳增长政策措施,制定助企纾困“45条”“20条”和稳增长“15条”等一揽子政策,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发挥12345热线企业保障服务专班、驻厂员等作用,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额度全省第四、苏北第一,推动组合式税费政策直达快享,累计办理退税、缓税、减税107亿元,制造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50亿元,同比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0%和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5%。

(二)项目攻坚和产业培育突破成势。成功举办食博会暨金洽会等系列活动,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89个、协议引资额404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33个,50亿元以上项目31个,玻纤新材料、天合光能高效光伏电池和组件等百亿级项目7个,全面完成“3530”项目招引任务。一年来,围绕招商引资这一头号工程,全市人民同心同向、聚智聚力,各地各部门争先恐后、尽锐出战,300名专职招商干部长年在外不辞辛劳、奋力拼抢,广大客商对淮安信任有加、精诚合作,形成了中流奋楫、竞相迸发的淮安大招商生动局面,这充分表明“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更加深入人心,已成为全市上下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为保障项目引得进、建得快,我们着力完善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和服务机制,各县区均储备了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工业用地,百亿级项目从签约到落地,由100天到70天,再由52天到32天,不断刷新“淮安加速度”。预计完成工业投资920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10个、新竣工201个,同比分别增加64个和22个,其中新开工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较好实现了项目建设“1320”目标。省重大项目数量、年度投资较上年分别翻了一番和两番,市重大产业项目数量、年度投资分别增长70%和62%。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出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整合设立工业强市发展专项资金,四大主导产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8.5%,新增销售超150亿元、超80亿元工业企业各2户,淮钢特钢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AA级认证,今世缘酒业获省长质量奖,天一超细金属粉末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纽泰格、威博液压成功上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商贸物流业加快转型,完成内河集装箱吞吐量47.3万标箱、增长52%,放大“世界美食之都”品牌效应,加快发展预制菜产业,打造3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涟水创成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淮安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方特东方欲晓开园。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建设五大产业集群,建成高标准农田59.1万亩,粮食生产实现丰收,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70%,小龙虾产业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金湖入选新一轮国家制种大县,淮阴区获批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洪泽区、淮安区获批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

(三)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互促并进。持续推进“淮上关爱一件事”改革,简化厂房和仓储类项目审批,推行工业用地供应管理权限委托试点,“数字化联合审图”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拿地即开工”项目占比、招投标不见面交易率全省第一,创新推出惠企“码上贷”。在全省率先编制市级部门职责边界清单,开发园区去行政化系列改革深入推进。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集中统一管理,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预定目标。整合利用存量土地资源3.13万亩,获省用地指标奖励。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预计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670户、同比增加90户,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天士力药业创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淮安精密配件特色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技术合同成交额200亿元。新增省级质量标杆企业200户,实现企业参与国际标准修订零的突破。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开展战略合作,新备案省级校企联盟102家。出台“人才强市22条”,举办人才发展云推介、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和创业领军人才项目77个、“揭榜挂帅”项目15个。开放合作水平持续提高,预计到账外资10.3亿美元,外贸进出口增长15%。举办淮安城市发展上海推介月、淮河华商大会、对日投资环境说明会等活动,加快对接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启动宁淮科创走廊和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建设,新能源动力系统等20个项目落户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总投资133亿元。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新获7项省支持政策,建立政企互通台商台胞服务机制,淮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成效显著,新设及增资台资项目65个、实际利用台资3.6亿美元。新增跨境电商企业50户,整体通关效率保持全省前列。

(四)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融合发展。实施十大类249个城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5亿元。中央活力区建设步伐加快,华信商业综合体正式运营,金融中心二期竣工交付,华润万象城开工建设。大运河百里画廊渐次展开,先导段和示范区建设入选全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件大事,建成里运河文化长廊“四行”系统和东港体育公园,中国水工科技馆有序实施,萧湖旅游度假区、板闸遗址公园主体竣工,环洪泽湖公路基本贯通。宜居水平不断提升,都天庙、“新旅”周边片区入选城市更新省级试点,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92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56个,创成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10个,建成15个城市绿色小客厅,古黄河生态休闲带全线贯通,竣工人防工程40个。全力打造“不淹不涝”城市,整治易积易涝点81个。建成主城区控源截污、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理扩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项目,获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开展“超期过渡安置”攻坚行动,惠及4457户群众。有序推进住宅小区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停车泊位错时对外开放。初步建成智慧城市一体化基础支撑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数字政府建设入选智慧长三角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文明城市建设迈向高水平,建立“六化、四高”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机制,出台小区物业管理“1+7”政策,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淮安市农贸市场管理条例》《淮安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开展城市“无裸土”整治行动,全面推进停车、疏导点和“城市家具”示范路试点,城市更加干净整洁有序。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完成“三级先导”区域“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建成美丽宜居村庄103个,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培育48个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新改善6000多户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全面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共整治160个先导村3万多个问题,有力促进了资源资产高效利用和集体经济增收。推动灌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衔接,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70公里、桥梁68座,新建农村生态河道644公里,改造农村供水管网895公里,提标改造12座建制镇污水处理厂,改造提升农村卫生厕所3.1万座,淮阴区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

(五)枢纽建设和绿色发展相得益彰。积极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入101.5亿元。建成宁淮铁路先开段,高铁东站宁淮场加快建设。实施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其中货站国际区竣工投用,航站区改扩建工程开工,开通淮安至成都季节性全货机航线。开工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安港三期、黄码港、洪泽新港产业园码头,与上港、省港集团合资成立上港(淮安)国际集装箱码头公司。京沪高速扩建工程淮安段主体建成,长深高速扩建工程连淮段有序推进,331省道金湖东段开工建设,建成420省道洪泽段、344国道淮河大桥、白马湖景区连接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高质量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下转A2版)

2023-01-13 ——2023年1月6日在淮安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04530.html 1 3 政府工作报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