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上午,淮安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开幕,市长史志军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全面回顾了2022年淮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明确了2023年八个方面重点工作。
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坚定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以敢为善为、勇挑大梁的坚定自觉,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大局稳定、动能增强、预期改善的良好局面。
我们众志成城,打赢了多轮次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我们奋力攻坚,引进了一大批50亿和百亿级项目,带动了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全市产业发展的信心和能级明显增强;
我们锐意创新,河湖长制、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等获国家级表彰激励,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消费促进、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综合医改、商事制度改革等21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满意度全省第二。
一 疫情防控和稳定增长双战双赢
一 疫情防控和稳定增长双战双赢
多轮突发疫情均以最小代价、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
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额度全省第四、苏北第一。
累计办理退税、缓税、减税107亿元。
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50亿元,同比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0%和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5%。
二 项目攻坚和产业培育突破成势
●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89个、协议引资额404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33个,50亿元以上项目31个,玻纤新材料、天合光能高效光伏电池和组件等百亿级项目7个,全面完成“3530”项目招引任务。
●百亿级项目从签约到落地,由100天到70天,再由52天到32天,不断刷新“淮安加速度”。
●预计完成工业投资920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10个、新竣工201个,同比分别增加64个和22个,其中新开工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较好实现了项目建设“1320”目标。
●四大主导产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8.5%,新增销售超150亿元、超80亿元工业企业各2户。
●完成内河集装箱吞吐量47.3万标箱、增长52%。
●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70%,小龙虾产业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金湖入选新一轮国家制种大县。
三 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互促并进
●“数字化联合审图”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拿地即开工”项目占比、招投标不见面交易率全省第一。
●开发园区去行政化系列改革深入推进。
●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预计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670户、同比增加90户,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
●预计到账外资10.3亿美元,外贸进出口增长15%。
●加快对接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
●启动宁淮科创走廊和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建设。
●淮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成效显著,新设及增资台资项目65个、实际利用台资3.6亿美元。
四 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融合发展
●实施十大类249个城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5亿元。
●中央活力区建设步伐加快。
●大运河百里画廊渐次展开,先导段和示范区建设入选全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件大事。
●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92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56个。
●古黄河生态休闲带全线贯通。
●全力打造“不淹不涝”城市,整治易积易涝点81个。
●获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开展“超期过渡安置”攻坚行动,惠及4457户群众。
●文明城市建设迈向高水平,建立“六化、四高”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机制,出台小区物业管理“1+7”政策。
●建成美丽宜居村庄103个,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培育48个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新改善6000多户农民群众住房条件。
五 枢纽建设和绿色发展相得益彰
●积极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入101.5亿元。
●建成宁淮铁路先开段,实施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
●开工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安港三期、黄码港。
●高质量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
●开展环境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完成投资33.3亿元,实施95个重点项目。
●优良天数比率改善幅度全省第一,是全省唯一实现优良天数比率、PM2.5年均浓度双改善、双达标的设区市,创成全国绿色出行城市。
●深入实施生态碧水三年行动,完成12个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和96条幸福河湖建设。
●国省考断面水质优Ш比例达94.7%、同比提升5.2个百分点。
●白马湖被推荐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六 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统筹推进
●全面完成十大类50件民生实事。
●预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城镇新增就业6.7万人。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实现“十一连增”,出台“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
●基本医保覆盖率达98.3%。
●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0所、新增学位1.5万个。
●加快县域高中振兴步伐。
●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在全国引发热烈反响,全国青少年思政教育核心基地投入使用。
●建成4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获评全国健康城市样板市。改革组建市文化艺术中心,6部作品获评省“五个一”工程奖。
●省运会取得优异成绩。
●公众安全感全省第三。
●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质效稳居全省前列。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全省最少、“双下降”幅度全省第二。
●5个县区被命名为省双拥模范城。
2023年工作安排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部署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153”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对标找差、补短强特”不动摇,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不动摇,强化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确保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要求再出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2%和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5%,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9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节能减排、大气与水环境质量、粮食安全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定目标,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和谐。
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
坚持主攻项目、优化环境, 持续注入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强劲动能。
●实施项目招引“4633”工程。全年协议引资额超4000亿元,其中工业不低于3300亿元,签约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00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30个,当年签约项目开工300个。
●实施项目建设“1422”工程。全年完成工业投资不低于1000亿元,新开工超亿元工业项目400个以上,其中超50亿元项目20个以上,竣工项目转化为列统企业200户。实施省市重大产业项目400个,完成年度投资1470亿元。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进“四最”营商环境建设。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出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3.0版。
二
坚持创新驱动、工业强市, 不断夯实高质量跨越发展的产业基础。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引进科技型项目200个以上,新获批高新技术企业200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到30%。新引进产业领军人才100人以上、人才创业项目200个以上。高水平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以百亿级龙头项目为产业之“锚”,重点打造新能源及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纤维新材料、化工新材料、PCB电子元器件、绿色食品、生物技术及新医药7个优势产业集群,着力培育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新兴数字产业3个先导产业集群,力争“十四五”末形成一批产值超500亿、过千亿的产业集群。
●培育骨干企业梯队。新增销售超百亿元企业2户、超50亿元企业3户。实施“小升规”“千企技改”和新一轮质量提升行动,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超20户,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户。
●发力数字经济新赛道。持续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滚动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技改项目500个以上,努力建设一批“灯塔工厂”“黑灯工厂”,新增市级以上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0户。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
三
坚持富民优先、做强农业, 精心勾画高质量跨越发展的乡村画卷。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设高标准农田45.8万亩。大力推动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强化“淮安大米”品牌带动。彰显“盱眙龙虾”品牌效应。全面提升农业园区发展水平。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三级先导”工程攻坚行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美丽宜居村庄8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个。推进环主城区农地空间综合利用,塑造自然和谐的城乡风貌。
●大力推进强村富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确保低收入人口和省定重点帮促村脱贫巩固率保持100%。大力实施村集体经济提升三年行动,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的村占比达50%以上。
四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加快释放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活力潜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国有企业实体化市场化转型。巩固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成果。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高质量对接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等重大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高水平建设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强化淮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进一步巩固提升台资“北有淮安”的地位。新设投资超1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20个以上。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
●推进园区创新发展。深化落实“1+N”制度体系,开发园区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占全市80%以上。全力推动各开发园区打造500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县域经济跨越赶超,支持涟水加快建成全国百强县。
五
坚持增强功能、提升品质, 聚力打造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
●做优城市功能。全面推进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央活力区消费服务能级。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万套,改造老旧小区201个。推进都天庙、老西门大街等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规划建设1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基本完成“超期过渡安置”攻坚行动任务。持续推进“不淹不涝”城市建设。
●提高管理水平。扎实推进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设。深化“六化、四高”长效综合管理机制,开展停车秩序、户外广告、渣土运输整治攻坚行动。加快物业服务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建设。加强内环高架沿线等区域环境整治,规范提升“城市家具”,全面整治“不平整”道路。
●加快枢纽建设。全线推进宁淮铁路建设,争取开工高铁快运基地铁路专用线,加快沂淮、淮泰铁路前期工作。全面推进机场三期航站区建设,力争新开通国际全货机航线。加快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建设和配套通航工程前期工作,实施金宝航道整治,争取开工京杭运河淮安四线船闸。加快实施淮安港三期等项目。
●激发消费活力。加快打造长三角北部消费中心。办好“幸福满淮·安心消费”四季购物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打造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带,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打造全产业链预制菜营销传播中心,进一步擦亮“世界美食之都”品牌。
六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着力彰显高质量跨越发展的美丽颜值。
●健全生态文明体系。统筹国际湿地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加强洪泽湖大堤沿线生态修复和水利遗产保护利用,完成造林绿化2.75万亩。拓展白马湖“试验田”成效,深化金湖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实施140个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深入推进生态碧水三年行动,全面推进城乡“散乱污”系统治理,加快建设“无废城市”。
●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节能降耗改造提升项目20个。开展产业园区源头治理集成创新。创成省级绿色工厂10个以上。
七
坚持发展为民、共同富裕, 努力提升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幸福质感。
●保障改善基本民生。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着力打造社区养老“15分钟服务圈”。落实生育配套支持政策,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8所,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坚持教学、教师、教研协同发力,深化招生考试制度、绩效评价机制改革,打造更多优质特色高中。积极支持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中高职院校升格。
●推进健康淮安建设。持续深化综合医改,积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高效利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擦亮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张名片。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创成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
八
坚持科学应对、精准施策, 坚决筑牢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安全基石。
●认真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着力保健康、防重症,突出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全力满足群众用药需求,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巩固提升“三年大灶”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创成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市。积极创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打造全国信访工作标准化示范点。奋力夺取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全面加强
政府自身建设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号角。我们要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厚植人民情怀,强化答卷意识,着力打造创新型、学习型、服务型、法治型政府。
■通 讯 员 汪 凯
融媒体记者 李 蓉/文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