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市人大常委会班子集中学习、交流研讨5次,机关学习研讨32次,撰写心得体会71份,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人大系统走深走实。
强化政治自觉,始终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贯穿于人大工作全过程、落实到依法履职各方面。市委高度重视人大工作,召开了高规格的人大工作会议,出台了具有淮安特色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实施意见》。市人大常委会迅速贯彻市委最新部署,及时跟进推动会议精神落实,重点解决了县区机构设立、镇街人员配备等问题,有力支持了基层人大工作。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全年主动向市委报告50余次,提请市委常委会6次研究人大有关重要工作和事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全省首家编制重点工作五年计划,提出6类重点工作、135件具体事项,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增强行动自觉,始终围绕市委中心工作谋划开展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各项工作,时刻与市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坚持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任免有机统一,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87人次。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开展五级人大代表“疫情攻坚见行动”等活动,同时根据市委统一安排,成立4个督导组入驻相关县区督导,配合派驻地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强化依法履职,始终坚持服务中心大局
聚焦高质量发展,围绕财经运行,运用人大分析评价经济运行指标体系,审议经济运行情况报告,制定人大审查监督政府债务实施、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等三个办法,在省内率先作出关于加大助企纾困政策实施力度的决定,用法治力量护航政策直达快享。围绕项目建设,审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情况,组织专业代表调研视察项目招引“3530”工程和项目建设“1320”工程,助力重大工业项目突破成势,作出统筹推进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的决定,以刚性约束和引导性规定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步入法治轨道。围绕乡村振兴,加强对农业重特大项目、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安全等工作的监督,开展“线上下、场内外、市县镇”三结合模式电视问政活动,以点带面助推重点镇产城融合发展。
聚焦民生改善,围绕县域高中建设等群众关心热点,提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等审议意见,开展义务教育“双减”实施一周年情况调查。围绕不淹不涝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护等工作,加大调研、视察、审议力度,构建闭环监督机制。精心组织民生实事代表票决,组织人大代表专题调研民生实事实施情况,跟踪监督市政府50项民生实事项目进展。
聚焦公平正义,围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审议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公安机关队伍教育整顿等工作,调研行政争议纾解、涉企纠纷案件办理等情况,有效促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创新代表“点、听、评、议”庭审新模式,组织近千名代表参加评庭审活动。发挥执法检查“法律巡视”作用,检查慈善法、残疾人保障法、市容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切实做到查得准、问得透、审得实、改到位。
紧扣急需管用,始终坚持立良法促善治
健全立法机制,高起点建立18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聘请42名立法咨询专家,构建覆盖社会、受众广泛的立法协商机制;本着急用先行原则,科学制定2022—2026年立法规划,安排立法计划项目28件。
提高立法质效,以小切口解决突出问题,以快速度满足现实需求,以灵活性增强立法实效。制定农贸市场管理条例,守护好人民群众的“菜篮子”,助力文明城市建设;制定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创新建立全链条、闭环式、立体化的监管体系;起草餐厨垃圾管理条例,规范溯源管理,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修正永久性绿地保护条例、地下管线管理条例,确保与时俱进。
完善备案审查,推进备案审查制度落实,建立多元化信息获取渠道,做到有件必备;健全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专门委员会和备案审查咨询专家“三方同审”机制,做到有件必审;创新制审互动模式,加强全周期管理,持续跟踪督促,做到有错必纠。全年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41件,实现制定水平、审查水平双提升。
发挥主体作用,始终坚持为民履职宗旨
持续密切“两个联系”,扩大代表对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参与度,邀请代表参加立法、监督等活动和列席常委会会议200多人次。完善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基层代表机制,做到定期接待代表、到基层必访代表、常态化联系代表。组建22个市人大代表小组,精心组织闭会期间代表视察、调研等活动。密切代表与群众的联系,发挥“家站点”阵地作用,建立“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49个,积极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
深入开展主题活动,三级人大联动,五级代表参与,创新开展“惠民生、助发展”代表履职建功主题活动,动员全市7000多名代表进村入户助增收促振兴、进园入企助纾困促发展、进网入站助解难促和谐。以“进乡村促振兴”为阶段性重点,发动百名代表结对帮扶全市百个行政村,全体代表通过“五个一”方式,慰问帮扶困难家庭8043户、帮办解决实事1789件、实施助推发展项目167个,《人民日报》《中国人大》《新华日报》等10多家主流媒体专题报道100多篇次。
切实优化履职保障,实施代表学习培训五年计划,组织开展代表初任培训、履职能力提升培训,制定代表履职担当意见,强化履职积分管理办法运用,完善履职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推进代表履职档案建设,以“三量提升”来考量代表履职情况。进一步完善督办工作机制,全年交办代表议案建议344件,办成率、满意率分别达89.8%、100%。
持续强基固本,始终坚持提升整体质效
持续推进效能提升,综合运用“大讲堂”、专题讲座、掌上课堂等方式,持续开展履职能力培训,全面提升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干部三支队伍的综合素养。加大调查研究力度,组织“调查研究月”活动,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调研成果,及时以《人大专报》形式为市委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提供参考。推进数字赋能,按照全省“数字人大”建设统一部署,努力建设富有淮安特色的应用场景。
完善优化制度体系,坚持立、改、废相结合,完善出台了常委会议事规则、提高会议质量、高质量考核、人大代表履职担当等相关制度26个,加快形成体现人大特点和创新要求的制度体系。突出制度执行,推行流程再造,严格落实精文减会,做到了管理有方向、组织有原则、工作有效率。
拓展深化上下联动,坚持人大工作“一盘棋”思想,主动争取上级人大工作指导,积极配合省人大开展执法检查、立法调研等履职活动23次,反馈意见建议100余条。加强市县镇三级人大联动,注重工作计划共商、重要活动共推、履职能力共进、经验做法共享。加强对市人大机关和各县区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性考核,形成了争先创优、互促并进的良好态势。
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部署要求,紧扣“153”发展战略,聚焦新时代人大工作新使命,聚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淮安新实践,坚持“守正创新、重质求效”总要求,深化“高站位强化政治引领、高质量推动重点工作、高标准打造创新成果”的工作目标,完善“项目化、清单化、信息化、效能化”的工作方法,勇于担当、真抓实干,为淮安展示“象征意义”、追逐复兴梦想贡献更多的人大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