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好声音”回荡在淮水之滨

本报评论员

初冬时节,淮安大地热闹非凡。朗朗上口的快板表演、技艺精湛的黄梅小戏、声情并茂的歌曲舞蹈……连日来,一场场深入城乡社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学校以及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宣讲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扎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如何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声”入、“心”入、“融”入?宣讲的方式、地点、受众都十分关键。要全面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力促党的二十大精神向基层延伸、向“末梢”传递,就不能端着架子讲空话套话,要走到街头巷尾、走到田间地头、走到群众中间,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其实,对基层群众而言,他们正等着盼着各级各部门的宣讲,想听一听党的二十大都有哪些好政策,看一看未来规划了哪些美好蓝图。比如,在淮阴区徐溜镇王码村,“多彩乡村”志愿服务宣讲队被群众团团围住,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群众的困惑往往集中在收入分配、就业、养老、健康等民生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作出了相应的回应。但能否准确为群众答疑解惑,这就要求宣讲人事先做好功课,结合正在实施的政策措施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使群众思想上受到启发,进而凝聚民心、鼓舞士气,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创新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

当然,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如果宣讲人照本宣科,采用自说自话的“理论独白”或高人一等的“理论教导”,很可能让人听得打瞌睡,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之所以要采用形式多样的宣讲形式,就是要把精神讲“活”、讲“深”、讲“透”,以更多百姓语言、家常话、“土味”风格讲到百姓心坎里去,让群众愿意听、喜欢看,激发拼搏奋斗的精神动力。例如,经开区南马厂街道退休干部、“五老”党员花月中在给南马厂街道王高村群众讲解党的二十大精神时,用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的“口头语”“家乡话”来宣讲,并结合王高村实际把党和国家发展的“大目标”分解成村(社区)、行业建设的“小目标”,受到在场群众一致好评。

为了让党的政策传到千家万户,我们要深挖党的二十大精神“富矿”,在学懂、弄通、做实的基础上,深入基层通俗易懂地讲,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来讲,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让宣讲更接地气。要把理论宣讲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用百姓语言,道百姓心声,从理论上、技巧上、感染力上全面提升宣讲水平和效果,真正把“书面语”变成“群众话”,将“理论观点”变成“朴实道理”,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在与基层群众贴心交流的过程中,答其疑、解其惑、暖其心。

树高千丈总有根,河流万里总有源。让我们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全面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挑战,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硕果累累的民生答卷,在火热的基层实践中书写更加绚丽的时代华章。

2022-12-19 本报评论员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02936.html 1 3 “好声音”回荡在淮水之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