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在新产品产业化生产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极少量挥发物,这既影响产品质量,也对环境有些许影响,所以希望能够研发新的工艺和设备,吸收挥发物,将污染降到最低,但苦于缺乏技术支撑,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彭华龙介绍。
就在这时,市科技局面向全市企业征集科技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反映问题后不久,彭华龙接到淮阴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教授洪坤的电话,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很快解决了难题。
“这一技术不仅能够加快推动绿色轮胎产业化,还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树脂产品生产规模,企业效益也再创新高。截至目前,企业实现营收超3.5亿元、纳税超1100万元。”彭华龙表示。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开展“小升高”培育行动,统筹做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培育,同时全面优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着力构建“全链条”科创企业培育机制,对成长性较好的科创企业,从入库培育、银行信贷、股权投资、研发投入、高端发展、引进人才、上市奖励等方面给予发展支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目前,全市形成由20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近600家高新技术企业、近6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组成的科技企业集群。
此外,我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突出对研发投入高、全市贡献大的重点企业的精准扶持,单个企业奖补资金从去年的平均12万元增长到今年的51万元,获奖补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最高达150万元,更大力度激发企业创新热情。
聚焦基础前沿
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
日前,江苏视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蹇锡高院士工作站获评2022年度省级院士工作站,至此,我市省级院士工作站有3家,数量居苏北前列,有力促进了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工作,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创新平台支撑。
“蹇锡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们跟他的团队共建工作站,就是为了通过院士工作站这个平台,集聚行业最新科技资源,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江苏视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华坦言,通过院士工作站的努力,公司产品成本较前一年降低6%,产品合格率提升3%,产品设计周期减少1/3,企业在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再上新台阶。
以载体平台建设的“一子落”赋能创新驱动发展的“满盘活”。今年以来,我市启动平台建设创新突破行动,注重企业研发平台培育,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加速推动开发园区能级提升,淮安高新区进位幅度位居全省之首。在省内率先探索制定《淮安市产学研合作项目常态化“不见面”登记办法》,从科技创新供给和需求双向发力,全面加强与大院大所、创投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的合作,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抓住南京都市圈战略、宁淮挂钩合作等契机,积极推动宁淮科创走廊和宁淮“科创飞地”建设,加速推动两地产业、人才“双循环”,不断提升淮安企业的创新能力。
今年全市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累计建成市级以上“两站三中心”1350个。
优化创新生态
激发全社会“双创”活力
“在科技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公司拿到400万元‘淮科贷’贷款,解决了我们在发展规划中资金方面的困扰,更放心大胆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江苏佳境生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运营中心负责人司思说。作为处于萌芽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江苏佳境生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低碳透水混凝土增强剂的民营企业,是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专利20余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今年,我市首次推出“淮科贷”金融服务产品,强化科技与金融互动机制,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企业的“淮科贷”贷款给予利息补贴、担保费用补贴,按企业实际支付利息部分给予最高50%补贴。各合作银行累计向近千家科技型企业授信“淮科贷”763笔,授信金额38.12亿元,“苏科贷”发放91笔,金额4.05亿元,切实解决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题。
“淮安举办首届创新创业大赛,不仅有奖金,获奖落地项目还免费用厂房,并有产业资金入股。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抱着试试的态度去参赛。进入决赛后,在科技部门的帮办下,我们在洪泽区成立了江苏天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企业家出资+专家技术入股’模式促成项目落户洪泽,一切都很顺利,效率非常高。”第一届中国·淮安科创峰会暨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杨桂玲说起创业经历感慨万千。据了解,该项目已经投产,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2000万元,杨桂玲及团队也跨出了从“创新”到“创业”的关键一步。
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不断催发科技创新的“种子”在淮安“落地生根”。今年以来,我市接续举办中国·淮安创新创业大赛,常态化开展“双招双引”活动,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做优“科技惠民 四进四送”服务品牌,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精准支持和服务力度,开展创新需求千企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搭建技术成果需求线上服务平台,定期组织驻淮高校、企业开展交流沟通,将高校科技成果及时推送给科技企业,帮助企业掌握最新创新成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发科研助理岗位59个。打造淮安科技创新智慧云服务平台,深化科技创新服务重特大项目专项行动,力争对上争取资金突破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