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黄端武 王晨晨 胡芷睿
他在泥泞中来回奔走,黑了皮肤;他在办公室案牍劳形,白了头发。听见同事笑称:“‘拼命三郎’回来啦?”于勤海总是报以憨厚的笑容。作为“创新达人”,他用才智照亮发展之路。
常年驻守建设工程一线的于勤海,停不下实地考察的脚步,与工人们吃在一起、干在一起,“工程上没有‘差不多’,咱是党员,来不得半点马虎。”十几年来,他不曾动摇初心,用执着的精神和匠心雕琢着公路建设精度,跑出公路发展“加速度”,以匠心践行初心。
一个“反常”的人
无悔付出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愧疚——于勤海几乎从未休过节假日,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
在一些人眼里,他是“不孝”的儿子。2016年,于勤海的母亲生病住院,守在母亲病榻旁的他内心无比煎熬,一边是虚弱的母亲,一边是不能耽搁的工程建设。他请来外地工作的哥哥,请哥哥照料母亲,时任工程部主任的他则默默回到工地。
在一些人眼里,他是“缺席”的丈夫。2008年,他结婚期间恰逢205国道和325省道建设的冲刺期。他在新婚后的第二天便与妻子告别,返回工程现场。
在一些人眼里,他还是“不合格”的爸爸。2020年,于勤海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他蹲守503省道淮安机场连接线工地,没时间回家探望宝宝。最终,项目获评省十佳项目,还被誉为“淮安最美公路”。
家人是于勤海永远的愧疚,也是他的坚强后盾。“没法子,工程不等人,生活事业总难平衡,就让我们以平常心面对吧。”于勤海说。
一个精进的人
从2004年参加工作起,他便以一腔热血扎根工地,在实践中学习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从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伙子成长为团队的“智多星”。他深知工程建设不仅要走实路,还要走“智路”。
为了减少临时便道维护成本高的问题,他满脑子都在盘算“优化”二字。他坚持从书本中来,到实践中去,致力研发“路易自修复抗水毁稳定土”新材料,自主研究课题《ISAC防治半刚性基层路面反射裂缝研究》《单组分防水粘结层测试技术及应用》以及智能张拉(压浆)。日复一日,玉汝于成,于勤海研发的新工法获评2020年全省工艺大赛30强,新材料提升了乡村公路的品质水平,近二十项公路建设“五小四新”成果在国内领先,并相继在全省公路建设中推广应用。“于科长是真正的‘创新达人’,在他带领下,工地上下刷新了技能创新的高度。”一同参与团队攻坚的葛鹏说。在于勤海看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工程建设团队是他的第二个家,他要与其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江苏省工人先锋号”“李如飞钢筋班组”等集体荣誉,见证了他的成长和贡献。
一个冲锋的人
2020年4月初,对淮安打造航空货运枢纽和建设“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具有重要意义的327省道涟水城东至淮安宋集段正式开工。面对疫情影响等困难,于勤海带领党员骨干以啃硬骨头的决心勇气,优化管理制度,提升建设能力,组织势能得到释放,项目建设跑出了“加速度”,比合同工期提前8个月完工,完成投资1.8亿元,占下达计划的225%,获评年度全省公路水运平安建设“平安工程”“十佳项目”。
多年来,在于勤海所参建的工程项目中,他坚持“初心与匠心相融、臻品与匠品合一”的价值追求,学习借鉴,激发动能,打造“支部抓落实、队伍抓创优”的合力机制与“先锋领跑、旗帜登高”的融促模式,先行先试创建了淮安市首个干线公路党建品牌“匠臻先锋”,获评省交通运输行业、省公路系统和市交通运输行业“优秀党建品牌”。
十八年来,他耕耘不辍,硕果累累;十八年来,他千淘万漉,风雨兼程,展望时山高水远,回首处万木成春。一卷图纸展现他默默身影,一把钢尺丈量他铮铮铁骨。走在基层交通建设的漫漫长路上,于勤海点燃一束微光,他一直是那个心中有方向、眼里有亮光、脚下有力量的热血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