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仅10个月,已累计完成国际航行船舶70艘次,内贸航线44艘次,实现“开港即繁忙”。码头效应,反映在航运数据,更在项目招引。今年以来,吕四港经济开发区73天引进项目总值达百亿元,签约落户速度明显加快。
公、铁、空、港,日趋完善的立体交通网路,助力南通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驶入“快车道”。
追光逐电,激活创新“神经元”
“分辨率可以达到一根头发丝的千分之一,有了这台‘利器’,活细胞内部作用‘肉眼可见’。”在北大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正对一款自主研发的显微镜进行功能测试。该院位于南通创新区,由北京大学与南通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成立,依托北京大学的科研、人才资源,围绕先进光电材料、器件等,开展创新研究。落户两年多来,研究院已建成5个先进光电技术方向的研究室,一批光电科学前沿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
“以北大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为纽带,南通成功举办了亚洲光电子国际会议、长三角光电论坛,建起了光电子学术圈。”南通创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已先后引进13家光电科研院所,正逐步形成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科创板上市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标杆的光电子企业集群。
站在更高维度俯瞰,你会发现,南通创新区作为“创新之核”,正置身于规模更大的南通沿江科创带中。这里规划建设面积1440平方公里,集中了全南通70%以上的省级开发园区、80%以上的国家特色产业基地、80%以上的众创空间、85%以上的高校等科教资源。到2025年,将初步打造成为创新资源富集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创新平台承载地、高新产业主阵地。
从研究院到创新区,从创新区到科创带。南通的科创产业集群立足高端、层次分明、聚合集中,而这一切,均建立在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链精准对接的基础上。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南通积极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全面落实《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16条优势产业链和24个细分领域,加强与苏南、上海等长三角核心城市产业链深度协同发展。数据显示,近三年,南通每年与上海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超200个,上海近八成高校院所与南通70%以上制造类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苏南、上海企业来南通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超500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创新要素破壁流动,给驶入“快车道”的南通增添不竭动能。
美城惠民,促进融合“微循环”
融合兴城,融合为民。走进由军山、剑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组成的五山滨江片区,这里绿意盎然、郁郁葱葱。扬子江畔碧浪滚滚,大片的森林绿地,将昔日的江滩装扮得风姿绰约,犹如一枚碧绿的翡翠,镶嵌于主城核心地带。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的另一幅图景。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南通在此实行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将市区段港口码头退出,腾出7公里滨江岸线,建成南通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实现从“临江”到“滨江”、从“锈带”到“秀带”的逆生长。
南通的融,是生态之融。提出与上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相呼应的工作目标,建立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规划一体、环保共治、生态协同的共建机制;落实长三角地区联防联控要求,实现重点区域监测信息共享,开展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推进环评会商、预报预警、联合执法;建设长江生态安全带,把长江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廊道……不难发现,南通没有只把自己定位为苏南产业转移的承接者,而是致力于做生态环境的共保人。
南通的融,更是生活之融。在城市的东南端,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气势恢宏。作为沪通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标志性项目,上海仁济医院管理和专家团队即将全面进驻,让通城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上海优质健康服务。为加速医疗资源对接,南通出台《关于推进异地就医“一单制”结算的有关规定》,全市已有405家定点医疗机构被纳入跨省、省内和长三角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实现省内和长三角地区普通门诊、普通门诊统筹、门诊慢性病、门诊特殊病、居民“两病”和住院费用“一单制”直接结算。
一体化不止于医疗,南通创新跨区域体制机制,推动与上海、苏南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公共交通方面,推动南通市民卡在开通交通互通、住建互通的300余个城市无障碍搭乘公交、地铁;科教合作方面,组建上海·南通职业教育联盟,推进上海优质民办教育资源来通办学;社保方面,实施“掌上12333”APP进行异地资格认证,使异地定居的退休人员及供养亲属足不出户即可实现跨省资格认证……可以想见,深入社会生活的融合,不止步于经济,但其带来的便利,必将助力经济。
奋楫逐浪,优江拓海。融入长三角,南通正以一通百通的自信,跨越大江大海的阻隔,大步向前。
这脚步声,淮安能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