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采访组
在众多淮安籍学者中,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余治平是十分特别的一位。说特别,不是因为他哲学研究著作等身,也不是因为他有董仲舒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等高规格的学术头衔,而是指他曾专门“跨界”,于2014年出版过一本以家乡洪泽万集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万集乡下这些年:中国底层社会治理的微观叙事与个案研究》。以家乡为研究对象是需要勇气的,也由此折射出他浓浓的乡愁,和对家乡发展持久的关注。
大学毕业即在淮安市级机关工作十年之久的余治平,1998年离开淮安赴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一直从事研究工作。对家乡热爱、关注,加之熟悉,他提出了很多对淮安发展有益的高质量建议。11月18日,本报采访组与余治平云端相见,就淮安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话题向他请教、探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淮安任重道远,还需持续练好‘内功’。”他单刀直入,抛开采访提纲,滔滔不绝讲了1个多小时仍意犹未尽。这种胸臆充盈的状态“暴露”了他乡愁的浓烈,而言语中略带峻急的恳切,则显现出乡愁的深沉。
城市能级:一个要害问题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沪苏浙皖全境纳入规划范围,但中心区27城中没有淮安。“这令人沮丧,不仅是我,在上海的绝大多数淮安老乡有这样的感觉。”这是余治平随后各种洞见的事实前提——只有深爱家乡的人,才会把话说得如此直白如此深切。
这一多少令人沮丧的事实,有各种解释。比如,从历史维度看,晚清以来,苏北人在上海干的大多是苦力活、住的是“下只角”的棚户区,上海人因此形成了对苏北、苏北人的刻板印象;从时空距离看,淮安离上海400多公里,离得比较远。余治平承认历史因素的影响,对时空距离维度的解释却不完全认同。在他看来,城市能级才是根本,“淮安GDP如果过万亿元,毫无疑问会进入长三角中心区”。(下转A2版)
扫码看视频